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數理老師繼續搞笑就對了!歡樂對於講科學真的有幫助

$
0
0
  • 文/李宗諭│主修教育心理學,科普愛好者

圖/giphy

好笑的數理老師很受學生歡迎,特別在國高中補習班,老師基本上都具備脫口秀的能力,原因無他,就是為了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嚴肅的科學知識。

科普世界也是如此,當科學家們在台上講述科學知識時,把觀眾逗樂是很常見的,例如源自德國的 Science Slam註1,或甚至像 TED 有最好笑精選。那這麼幽默到底對觀眾學習有沒有幫助呢?最近就有篇研究是關於這個。

歡樂如何幫助學習科學知識?

研究團隊找來了美國南部一所大型公立大學的本科學生 217 人做實驗2。研究者想知道,是否觀眾愈覺得歡樂,就愈喜歡講者,且愈認為講者值得信賴?同時也想知道,到底以幽默方式來講解科學的效果,會如何受到「對講者的好感」及「講者本身專業感」的影響?

在簡單的測量科學興趣與知識程度之後,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去觀看有搭配笑聲(有笑聲組,n =107)及沒有搭配笑聲(沒笑聲組,n =110)的科學喜劇影片。

之所以用「有沒有笑聲」來分組,是因為研究者假定笑聲是「幽默的主要指標」。笑聲就像一種提醒,促使我們覺知到有好笑的事情正在發生,也就是罐頭笑聲的目的。而在社交中笑聲更是一種潛規則,告訴大家現在應該要切換到歡樂相處模式。因此,照理說有搭配笑聲的影片,會給觀眾更多的歡樂。

實驗用的影片是部單口喜劇(comedy),為德國物理學家兼喜劇演員 Vince Ebert 的作品,主題是 ”Science is the Best We Have”(暫譯:科學最棒了)。它原本在 YouTube 上是沒什麼人看過的影片,研究者刪除了廣告、YouTube 標誌等干擾的東西,剪成 2 分鐘的長度並用英語播放。沒笑聲組去掉原本的觀眾笑聲,其餘條件與有笑聲組相同。

看完影片後,前變項(Antecedent variables)是請受試者評估歡樂程度、對講者好感程度、及講者專業程度。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則是測量受試者對「影片及主講者是合適的科學知識來源」的同意程度。

研究結論:越好笑,更討喜、更專業

結果顯示,有笑聲組的確有比較高的歡樂感。然後重點來了:歡樂感愈高,對講者的好感度就愈高,且覺得講者更有專業度。

不過到最後,觀眾覺得喜劇到底是不是科學知識的有效來源,主要還是由「講者專業」來中介,而不是由「講者好感」。

簡言之,歡樂提升了對講者的好感與專業感,而專業感幫助了科學知識的講述。作者還提供了一套方程式:

覺得喜劇是科學知識的有效來源 =0.599 + 0.18*歡樂 +0.321*講者專業

圖/翻譯自參考資料2

研究結論就是,運用幽默的科學講者,的確會讓觀眾對他好感度增加,專業感也會增加,於是聽眾也會更相信他正在講的科學知識。研究者對此用幽默原理的「失諧論」(incongruity theory)來解釋,認為當演講中幽默發生時,可能觸發了觀眾對理解複雜笑話的腦力運作,而這個理解的壓力,促使觀眾從科學家角度去釐清更多的專業知識。註2、註3

總之,多創造歡樂吧,先不論觀眾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帶走,起碼最後課程回饋表上的「講師親切有趣」、「講師的專業可信賴」、「課程對我有幫助」之類的題目都會有不錯結果。


同場加映:關於這個研究,二則溫馨小提醒

外表帥不帥不是重點

有人會擔心,帥的人說什麼都幽默,不帥的人說什麼都像騷擾。我想波特王那類的幽默很有可能是如此沒錯,不過若是老師的話就比較不用怕了。國內有篇充滿鼓勵的研究指出2,教師外表吸引力與學習專注力呈負相關、與學習成效無相關。不過幽默感與學習專注力呈現正相關,也與學習成效呈正相關。

也就是學習效果與老師幽不幽默比較有關係,帥不帥不是重點。因此為了觀眾的學習效果,科學講者們可以放少一點心力在帥氣,放多一點在幽默的營造上。

不好笑沒關係但千萬別讓人討厭

有篇涵蓋 25 個大學科學課程、1637 個樣本的研究指出,幽默有助於提升學生:

  1. 對科學課程的興趣
  2. 對老師的喜愛
  3. 課程歸屬感

特別的是,如果老師講的笑話不好笑,其實並不會影響學生這三者的程度。但是,如果學生覺得教師的幽默令人反感,那就有反效果,會損害師生關係及學生歸屬感。另外此研究有比較性別差異,當教師使用幽默時,男生比較會覺得有趣,而女生卻比較容易覺得被冒犯,這也提醒著我們要考慮一下觀眾的性別3。所以講解科學知識的時候就勇敢搞笑吧,不要弄到被人厭惡就好。

觀眾被逗得花枝亂顫。圖/截圖自 TED 影片《拖延大師的內心》

註解

  • 註1:Science Slam是一個科學交流活動,年輕科學家用淺白幽默的方式,在10分鐘內講解他們的研究,隨後讓觀眾投票給分。有篇研究1就是針對它的科學知識傳遞,結論是:「觀眾會被娛樂感吸引,而且並不會因娛樂感而降低對其科學性的評價」
  • 註2:失諧論(incongruity theory),又譯作不協調性理論,是種用以解釋幽默認知的理論。
  • 註3:本研究是針對歡樂應用在科學傳播的口語講述法上,不過科學傳遞有很多形式,例如文章、電視節目、教材漫畫等,都是幽默可介入的地方,效果也可能有異同。

參考資料

  1. Niemann, P., Bittner, L., Schrögel, P., & Hauser, C. (2020). Science slams as edutainment: A reception study.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8(1), 177-190.
  2.  Yeo, S. K., Anderson, A. A., Becker, A. B., & Cacciatore, M. A. (2020). Scientists as comedians: The effects of humor on perceptions of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messag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0963662520915359.
  3. 蔡智勇(2012)。教師外表吸引力、幽默感對學習專注力與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4. Cooper, K. M., Hendrix, T., Stephens, M. D., Cala, J. M., Mahrer, K., Krieg, A., … & Jones, R. (2018). To be funny or not to be funn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nstructor humor in college science courses. PloS one, 13(8).

The post 數理老師繼續搞笑就對了!歡樂對於講科學真的有幫助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