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也許都經歷過這種困擾,那就乖小孩「翅膀硬了」:他們開始不聽大人勸阻、喜歡挑戰危險;開始變得喜歡跟朋友「黏」在一起,而不是與父母談心;喜歡追尋各種新鮮事;初嘗戀愛滋味等……。
常常有人乾脆就把這段讓人頭痛的時期叫成「叛逆期」,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啦~
有趣的地方在於,Spears 透過文獻回顧,發現這種青春期特有的行為改變,不只是人類才有喔,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身上,如:齧齒類 (Rodent)、靈長類 (Primate),也能觀察到相似的行為特色 (Behavioral charactersitics),所以究竟這些行為轉變,在我們段「登大人」的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
社交行為的轉變:脫離家庭的保護傘,迎向複雜多元的社會
許多青少年是非常重視同儕情誼的,就連遇到煩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傾訴對象往往也是朋友,而非父母以及其他長輩。以 Csikszentmihalyi 等人的研究為例,他們發現在平均一星期之內,青少年在醒著的時候 (Waking hours) 花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與同儕互動,卻只花 8% 的時間與父母溝通,而且認為跟同儕在一起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
良好的社交互動對於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這能為青少年將來離家、出社會自立提早做準備。
在齧齒類動物身上也有學者觀察到類似的變化,像是 Renee J. Primus 曾在公鼠身上發現,跟其他年齡相比,青春期階段的公鼠花最多時間社交與玩耍。而且研究者也從部分公鼠身上觀察到了明顯的攻擊行為或是防衛方式,要等到性徵完全成熟至可生育的程度時,公鼠的玩耍時間才會減少。
青春期的靈長類動物也有相當頻繁的社交活動,然而與齧齒類動物不同的是,牠們青春期的表現不是以玩樂為主。牠們在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展現出「親近行為 (Affiliating behavior)」── 這是一種用來和緩衝突、增進彼此情感以及互助、互利的相處策略。常見的代表行為包含互相幫對方梳理毛髮、坐在彼此身邊或是分享食物等。
除此之外,David P. Watts 也發現到,青春期的大猿 (Great apes) 比較傾向跟那些可能幫助牠們提升在團體當中地位的成年個體互動,並且試圖跟牠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不再循規蹈矩:適度的冒險、追尋刺激有助於適應環境
根據 Jennifer L. Maggs 等人的調查,11 到 15 歲的青少年有將近 80% 的人曾經在過去的一個月之內表現出問題行為 (Problem behavior),例如:不服從父母、不遵守校規、偷竊、濫用藥物或是打鬥。
在少數的情況之下,這些問題行為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如:車禍、意外、自傷、傷人或是過早死亡 (Premature death)。
但也有學者認為,適度的「叛逆」有助於青少年培養問題解決的方法,這會有利於幫助他們適應家庭以外的複雜社會;而且與同儕一起展開冒險,還能夠提高自尊心、帶來樂趣、建立友誼或是學會社交技能,所以也是能夠帶來許多好處的喔。
這樣的冒險精神也能在實驗室中的大鼠身上發現,Bennett G. Galef 提到,生存在野外的大鼠,一般來說為了保障生存,幼年時比較不會輕易離開安全的環境,直到大約28天左右的歲數,也就是青春期開始,牠們才會做出遠距離的探索。
這種行為對於生存在野外的個體來說雖然相當冒險,卻也可能因此找到額外的食物來源,或是與其他個體建立新關係。
靈長類動物的生長過程,也充滿了冒險的行為 (Risky behavior),例如:Spears 指出,恆河猴公猴成年以後,母族 (Natal group) 裡的成年猴子將會對牠們失去原本的包容與耐心,反倒是把牠們當成競爭對象。在難以繼續投靠母族的情況下,牠們就必需冒險遷移 (Emigration) 到別的團體當中,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形,例如:新的猴群不願意接納自己;還沒有找到同伴就先被天敵捕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但相對來說也有機會找到新的住所、食物來源以及交配機會。
青春風暴如何誕生?
Silveri 等人認為,人類的大腦在青春期的時候會不停地經歷修正 (Remodeling)。以前額葉 (Frontal lobe) 來說,它是與決策 (Decision making ) 和衝動控制 (Impulse control) 有關的腦區。逐漸成熟的前額葉可以讓青少年的認知能力 (Cognition) 越來越好,但是它是我們人類腦部最後一個成熟的區域,所以在它「長大」以前,青少年抑制衝動的能力相對來說是比較不穩定的。
神經傳導物質 γ-胺基丁酸 (簡稱 GABA) 也有抑制腦中神經元活動的功能,它也是在青春期階段才逐步發展成熟的系統,所以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出現喜歡冒險、追求刺激、不服從長輩等行為。
Silveri 等人曾找 30 位 12 到 14 歲的青少年,以及 20 個 18 到 24 歲的成年人來完成某些作業,像是:Stroop Color-Word Task 以及 Go No -Go Task,這些都是用來測試受試者對特定刺激的反應,以及他們如何抑制錯誤反應的測驗。為了觀察受試者的大腦,他們必需在做測驗的時候同時接受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受試者前扣帶迴 (Anterior cingulate) 的 GABA 顯著的比成年人少,而且這與他們在作業中表現出來的高度衝動有關 (Greater impulsiveness;less cognitive control )。
這項研究告訴了我們,以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的抑制控制能力將難以壓制高度的衝動,這就可能讓青少年喜愛冒險、追求刺激以及做出不良決策 (Poor decision-making)。
這些轉變很可能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各種危險的引誘;但是也會同時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促進腦部的發展與學習。
延伸閱讀
- Science daily:A lack of self control during adolescence is not uniquely human
- Trends in Neuroscience:Neural Substrates of Inhibitory Control Maturation in Adolescence
- Rhesus Monkey
文獻參考
- Silveri, M. M., et al. (2013). “Frontal lob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levels during adolescence: associations with impulsivity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Biol Psychiatry 74(4): 296-304.
- Csikszentmihalyi M, Larson R, Prescott S, The ecology of adolescent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77; 6:281-94.
- Primus RJ, Kellogg CK. Pubertal-related change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related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male ra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 22: 633-43.
- Behavior of Juvenile and great apes.
- Galef Jr. BG. The ecology of weaning: Paratism and the achievement of independence by artificial mammals,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1981. p. 211-41
- Maggs JL, Almeida DM, Galambos NL. Risky Business: The Paradoxical Meaning of Problem Behavior for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5; 15:344-62
The post 青少年叛逆期讓人頭痛?動物世界「登大人」一樣搞叛逆愛冒險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