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娃娃臉候選人容易獲選民青睞嗎?

$
0
0

source:公視,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2016年三位總統候選人。source:台灣公共電視,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長相才是關鍵?

2016總統暨立委選舉進入選戰最後倒數階段,各候選人紛紛告急催票,卯足全力推銷政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李予綱解讀選舉公報上各組候選人面相,以社會心理學的「娃娃臉效應」(baby-face effects)分析,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英仁配、朱玄配和宋瑩配,其中以蔡英文和陳建仁兩人最具娃娃臉。李予綱強調,根據過去研究顯示,選民政治素養的高低並不影響「娃娃臉效應」在選區中的發酵,娃娃臉候選人將獲得最高支持,政見反倒不是關鍵。

12540070_1310443718972439_366964092_n

中山大學政經系教授李予綱為國內極少數長期研究「娃娃臉效應」對政治候選人評價及選舉結果之影響的學者。李予綱表示,娃娃臉又稱童顏,是人類的一種臉部特徵,同時也是青春期與成年期的幼態延續的現象。不同文化對於娃娃臉的定義大致相同:高前額、大眼睛、圓臉龐和小下巴。本次總統大選中三位男性候選人,以陳建仁最具娃娃臉,其次是朱立倫、宋楚瑜;若分析女性候選人面相,蔡英文毫無疑問是娃娃臉,再來則是徐欣瑩、王如玄;整體看來,英仁配是最具娃娃臉的正副總統候選人組合。

source:公視,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2016年總統大選三位副總統候選人。source:台灣公共電視,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李予綱解釋,從過去國內立委選舉資料,考慮不同選區競爭程度不同下,為避免這樣的青蛙池塘效應(frog pond effect),使用多層次模型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發現,在考量候選人特質(臉蛋給人的感覺是否顯得有能力或外貌具吸引力)與背景條件(包括候選人年齡、性別、政黨歸屬、教育水準、公務經驗與所提政策性質)下,候選人的娃娃臉對於其得票率具有高度的預測指標,也就是娃娃臉程度越高對於得票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這樣的娃娃臉正面效應針對初次參選的候選人則更明顯。

12570855_1310443738972437_669064515_n

娃娃臉在西方不吃香?

有趣的是,「娃娃臉效應」在西方的研究發現與台灣不太一致。美國學者的選舉研究顯示,娃娃臉可能討人喜歡,但看起來辦事不牢,難以贏得選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托多羅夫(Alexander Todorov)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表示,讓800多名學生觀看兩張一組的國會議員候選人照片,參與測試的大學生僅看國會議員候選人的照片找出他們認為看起來能力較強的人,結果被他們挑出來的人當中,就有將近七成確實贏得選戰。

對於這樣的結果,美國學者澤布維茲(Leslie Zebrowitz)和蒙特佩爾(Joann Montepare)就表示,這都要怪娃娃臉,「對於年齡相近和性別相同的人來說,長著一張娃娃臉的人看起來比長相成熟的人顯得能力差一些」,「我們得到的數據顯示,我們選的未必是實際能力較強的領導者,而是看起來如此的人」。李予綱解釋其研究結果與西方的研究發現不同,原因在於集體文化(collec-tivism culture)的社會中,人們相對重視人際信賴與關係和諧,娃娃臉也就較容易獲得選民的青睞。但他仍呼籲選民應仔細研讀各候選人政見,並在一月十六號踴躍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

資料來源:中山大學新聞稿(2016/01/11)

延伸閱讀:選顏與能?

The post 娃娃臉候選人容易獲選民青睞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