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我們能說瘦肉精安全嗎?用什麼標準?

$
0
0

2016 年 4 月 21 日,《聯合報》刊出當時還沒上任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專訪,針對美豬開放議題,他一句「全球化不可能永遠關起門,我們有那種能耐完全不接受嗎?」瞬間掀起巨大爭論。國民黨抓緊時機批評民進黨立場前後不一,強調 2012 年在前總統馬英九準備開放瘦肉精美牛時,民進黨立委不惜霸佔立法院主席台五天四夜,就是為了堅持零檢出標準,怎麼如今自己當家作主,卻成了那個「沒有能耐不接受」的主事者?

其實剛上任的總統蔡英文,早在去(2015)年底 12 25 日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上就曾提到,美豬瘦肉精標準「將參照飲食習慣跟台灣相近的日、韓」,雖然對於「是否有條件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這個問題,蔡英文只保守的說「言之過早」、重點是必須「提升產業競爭力」,但開放與否的風向,或許藉此可略見端倪。

pork

要不要開放是政府決策問題,一時半刻很難有答案,但我們可以先討論安全問題。認真蒐集資料後發現,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對「安全」的定義不盡相同,接受度也不太一樣,不過從其中一種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審核過程中或許能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毒理試驗、風險評估到每日容許攝取量

640px-Microtiter_plate

圖/By Jeffrey M. Vinocur – Own work, CC BY 2.5, wikipedia.

科學數據能告訴我們的是,在萊克多巴胺以動物用藥上市前,其實經過一連串完整的毒理試驗。曾擔任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的台大醫學院毒理研究所教授康照洲說,「萊克多巴胺幾乎所有(該做的)毒性(測驗)都做完了」。依據 WHO 食品添加物的資料顯示,萊克多巴胺曾做過口服單一劑量毒性試驗、體外與活體的基因毒性試驗、多種實驗動物物種,每日連續口服最長一年的重複劑量毒性試驗、二世代生殖毒性試驗、致癌性研究試驗、心血管反應的特殊毒理試驗等。

這麼多的毒理試驗,其實是為了找出「無不良反應劑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也就是對試驗動物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反應的最大劑量。之後,加上安全係數的調整,推算出人類的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說,這是一個經過科學縝密計算、考量人種與動物間的差異後,計算出的每日容許攝取量,「是一個人每天吃這個量、吃一輩子都沒有問題的量」。

依據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53 的研究資料顯示,人體攝入萊克多巴胺後,在血漿中的平均半衰期為 3.94 小時,口服六小時後,就有約 72% 的萊克多巴胺由尿液中排泄,代謝物主要為硫酸或葡萄糖醛酸鍵結的萊克多巴胺;國衛院林嬪嬪研究員說,雖然目前沒有研究直接證明,殘留於生物體內的鍵結萊克多巴胺是否具活性,但「風險值都是以最大風險的狀態估算,因此無論是硫酸或葡萄糖酸鍵結,都會以具有活性的狀態計算在內」。

瘦肉精風險評估也要因地制宜

簡單來說,一個化學物質毒不毒,其實是要看你「如何吃」、以及「吃多少」。對科學家來說,相較於爭論萊克多巴胺到底安不安全,如何因應台灣民眾飲食習慣、制定出符合社會民情的風險評估值,可能更符合實際情況。

美加日各國依據自己不同的國情,對萊克多巴胺有不同的標準,目前 WHO 下設的風險評估單位 JECFA ( Joint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對萊克多巴胺設定的 ADI 標準是一天 1 毫克/公斤體重(mg/kg),也是普遍被台灣政府拿來計算的數值。「台灣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攝取量標準」,曾協助政府參與美國狂牛症牛肉風險評估報告、以食安立委頭銜進入立法院的民進黨立委吳焜裕強調,要求零風險基本上不太可能,重點是如何讓這樣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pork-1208446_640

多年前曾支持瘦肉精美牛進口的孫璐西,這回態度相對比較保留,她認為就是因為台灣民眾吃很多豬肉,「我們需要更多資料才能判斷標準量如何制定」。她提到,政府需要蒐集國人每日攝取豬肉的量,以及瘦肉精美豬各部位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由於目前關於豬肉的最大殘留容許量,只有腎、肝、肌肉、脂肪四種部位(參考農委會),但對於豬肉「幾乎什麼都吃」的台灣人來說,需要有其他部位的肉品殘留量才能精確制定出屬於台灣人安全的風險評估值。

那些不可忽視的敏感族群

當然,你可以說通過這些試驗不代表沒問題,像是目前萊克多巴胺的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防檢局,就在對萊克多巴胺的分析提到,「萊克多巴胺在安全性上的最大疑慮為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在動物間結果差異大。」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猴子連續口服一年的實驗中發現,在餵食 500 和 4000 微克/公斤體重(相當於 0.5 和 4 毫克/公斤體重)萊克多巴胺的劑量下,會引起心跳過快和心臟組織相對重量減少,在狗的試驗上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由於當初萊克多巴胺開發目的並不是人類用藥,現存人體試驗的資料也只有一次(參考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53),如何找出食用萊克多巴胺的敏感族群、以及可能大量食用豬內臟的族群,制定符合這些群眾食用的最大風險值,成為科學家重要挑戰。孫璐西就說,「我們需要全台民眾的攝食資料庫,才能進一步判斷它到底安不安全」。

當科學議題變成政治議題

曾經歷過三聚氰胺、塑化劑等事件的康照洲,面對敏感的萊克多巴胺議題,忍不住感嘆「食品的議題太好操作,經常被拿來當政治操作」。像是萊克多巴胺經常被抨擊人體試驗資料不足,但了解毒理學的人就會知道,以動物試驗數據推估人類的危害性是一個常用的方法。「我們不可能拿人類來做試驗啊!這樣會有倫理問題」,林嬪嬪說,會有這樣疑慮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這個學門「還不是很了解」。

從科學領域來看,瘦肉精美豬的進口可以是一個很單純的「科學議題」,也就是透過風險評估、找出敏感族群、制定一個能真實反映台灣飲食習慣的標準值,看看這個數值是否超過國際標準值,最後再由政府評估決策開放與否。只不過我們都知道,真實社會不可能這麼純粹,那政府跟政黨要如何在吵吵鬧鬧中找到真實呢?這個問題,說不定他們也不是太在意。

 

參考資料

The post 我們能說瘦肉精安全嗎?用什麼標準?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