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借鏡日本提早十年的少子化經驗
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少子化的問題均比台灣提早約十年,其博士培育發展發生供需不均的問題從 1970~1980 年代初期日益嚴重,我國則從 1990 年代開始。
兩國目前博士占總人口的比例在 OECD 國家中都不算高,然而,日本政府在近十多年來積極推動促進博士人才就業與縮短學用落差的多樣政策之下,即使針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楊武勳,2013;李俊毅,2017),整體而言,目前已經沒有博士生過多的問題;相對的,我國則因為社會氛圍與企業主認知的影響,博士生人數持續下滑,對台灣長遠維持科研競爭力,不啻是一隱憂。
日本於地理位置、歷史文化、高教體制與科技政策推動等方面都與我國有相當多共同點,又在科研創新與經濟發展上領先許多亞洲國家。雖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的博士生教育發展都有其的特色及代表性。但考量台灣近年來積極追求由效率經濟轉型創新經濟,因此,值得探索在創新科研的發展上無法缺席的博士人才,同樣地處於亞洲的日本是如何協助其多元發展的。
面臨少子化,日本如何調整政策培育博士?
日本出生率從 1975 年開始下降,大學生原則從 1993 年開始下降,進入 90 年代後期,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大學教育供過於求,尤其私立大學因為生源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生存(OECD, 2011;石人炳,2005)。少子化除了影響教育結構,也影響學生質量與大學師資,教育品質的惡化從 1990 年代末期開始。
政府為了改善學術水準,推動胃納量的減少與大學法人的整合(Education Rebuilding Council, 2007),並重視發展研究生教育。政府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專門研究所的數量也大量增加。若比較日本在 1955 年和 1997 年的研究生人數,碩士生大約增加五倍,博士生人數大約增加了四倍。
雖然為國家培育許多人才,但是也逐漸出現了博士畢業人數超過大學教師需求的現象。1984 年 10 月,學術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學術研究體制的基本對策》的報告,敦促文部科學省透過調整政策來保障博士學位人員獲得進一步培育。於是,在 1985 年日本振興學會創立了「特別研究員制度」,讓具有研究能力的優秀博士畢業生至學研機構進行 2-3 年的研究工作並領取獎學金,開始了博士後研究的制度。
而後,此制度不斷發展,而促進了高端創新人才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日本國會於 1995 年通過了科技基本法,在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1996-2000)中推出「博士後一萬人支援計畫」,希望透過積極培養創新人才,因應世界科技的突飛猛進以維持經濟發展(譚建川,2014)。
然而,大量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無法取得學校正式職位,且企業雇用博士人才的比率仍偏低,因此,日本為了因應 2000 年以後博士課程學生人數繼續成長,舒緩學非所用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就業問題,政府在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06-2010年)中,政府明確提出要為博士課程畢業者在學術以外領域就業提供支援,並在「科學技術相關人才培養綜合計畫 2006」中設立「科學技術相關人才職業多樣化促進事業」。
除此之外,2010 年,內閣府推出新成長戰略,喊出 2020 年理工博士畢業生充分就業之口號;2011 年,文部科學省在科學技術振興調整費中設立「博士後實踐推進事業」,此計畫與「創新創出青年研究人才培養」計畫合併,從 2012 年起名為「博士後職業推進事業」。文部科學省希望透過教育系統的改革,促進博士及博士後的職業多樣化發展,並使更多的博士進入企業。
另外,日本政府於 2006 年開始推動「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目前已經進展到第三期,並且將持續擴大推動。其針對研究生教育整體以及其中的博士教育與就業發展都有全面性的規劃,是長達十年的政策推動,並且已有初步成效。以下將進一步探討其中有關博士多元就業的措施。
近年日本如何振興大學院教育、推動卓越研究所?
(一)七個方向五大措施,提升博士職涯發展
為了促進博士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日本政府於 2005 年發布「新時代的大學院教育」(9月5日中央教育審議會答申)並於2006年發布「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2011年文部科學省再提出「第二次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強調改革的重點政策,並實施「博士課程教育先導計畫」(楊武勳,2013)。
2016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第三次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第三次研究生教育推廣政策指導方針),實施期間是2016年至2020年,其包涵七個基本方向:
- 制度與組織性的研究所教育推廣、學生素質的保證
- 產、學、官、民四部門之間的合作
- 提高專業研究所的素質
- 確保研究所畢業生的職業發展
- 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
- 提高教育素質、促進教育依功能進行分化
- 改善博士人才的待遇
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綱領中,探討與博士職涯發展以及工作待遇相關的主要是五大措施:博士教育領導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育戰略、卓越研究所與博士人才資料庫。
博士教育領導計畫是由產業界、學術界與政府共同合作發展與開設課程,並內含中長期實習計畫的「五年綜合碩博士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是針對重點栽培領域或積極學習的學生、學有專長的研究生與年輕的研究者,幫助他們在大學研發成果的基礎上,透過風險投資機構來實現創新創造,也透過現存的公司創造新企業或商業機會,目標在於讓參與者從中獲得發現、解決問題及風險思考的能力,並積極投入創業活動。
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育戰略則是針對科學與工程領域人才,推出「博士教育領導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科研補助資助計畫」、「特別研究員計畫」等一系列的方案並召開「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訓產學官圓桌會議」。
相較於博士課程的變革、鼓勵創新創業方案、聚焦科學工程領域的計畫與建立人才資料庫,「卓越研究所」則是針對博士教育如何更具有競爭力與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對於台灣面臨博士生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之此時,正需全面提高博士教育的價值,因此,「卓越研究所」方案的規劃與推動,值得進一步了解。
(二)卓越研究所加強人才培育
1、推動背景:碩士畢業後進修博士人數下滑
日本面對近年來碩士畢業後繼續進修博士的人數持續下滑,優秀且年輕的博士人才流失情形相當嚴重,可能導致未來國際競爭力的低落,且期待研究生教育能夠培育出創造社會創新的人才,因此,在2015年9月召開的中央教育委員會「推動未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審議總結)」當中,與會者主張,吸引包括亞洲在內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是很重要的,而在研究型大學中如何指導優秀的研究生也是重要議題。
另外,其也認為鼓勵相同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在機構以外進行合作將有助於提升研究生教育的競爭力。因此,建議有必要實施「卓越研究所」,以充分利用過去累積的人才及研究優勢。
2、主要內涵:提升交流就業,培育更多博士人才
簡而言之,日本文部科學省預計從2018年開始全面實施「卓越研究所」,規畫作為國內大學、民間企業、國立研發單位及國外頂尖大學與研究機構在人才交流與合作研究方面的媒介,目標在於引導新知識的創造及應用、培育博士後人才並參與國外頂尖大學的共同研究。
預計在十年期間中推動的措施包括:開設連貫式碩博士系統教育課程;導入品質工程(QE)等概念以確保學生素質;提供優秀學生生活所需的經濟支持(例如:給予參與產學合作研究者研究助理獎學金,並提高受獎期間的靈活性等);實施大學與其合作機構間青年教職員的人才交流(例如:採用大學與企業間的交叉任用制度等);鼓勵學生參與產學合作研究計畫、鼓勵傑出的社會人士攻讀博士學位、企業增加其投資經費與雇用博士人才以促進就業。
尤其,根據「博士人材追跡調査」第 2 次報告書(2018)的最新資料顯示,日本博士畢業生在私部門就業人數並沒有顯著增加且在研究領域擁有終身職職位者占比仍低。因此,目標設定在具體地促進博士人才在研究能力與多元就業更具競爭力的「卓越研究所」方案,更值得我們關注。
台灣現行人才培育政策有哪些內容?
台灣由教育部負責全國從初等到高等的正式人才培育體系,2013 年提出了「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以「培育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教育整體發展願景,期藉由前瞻及宏觀之教育規劃與推動,為國家培育多元優質人才。
然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為了提高博士生的競爭力以促進博士進入產業的做法上,我國目前主要做法是以下兩個方式:教育部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以及科技部推出的鼓勵企業參與培育博士研究生試辦方案。透過此二方案,不論是在整合碩博士系統教育課程、提供學生經濟資助、促進學生參與產學合作計畫、鼓勵企業投資博士之培育與聘用等方面,皆有所助益。
除此之外,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自民國 102 年起推動「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此是透過法人及學研機構、結合廠商及醫學中心的合作,提供博士後結合產業需求的加值訓練機會,在三年總期程計畫中,共有 17 個培訓單位、165 家實習廠商參與投入,共培訓 326 位博士學員,建立國內第一個產業博士後模式。
接續著此試辦計畫的成果,科技部於民國 106 年底宣布啟動「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Rebuild After PhDs’Industrial Skill and Expertise,RAISE),運用法人等研究單位及大學校院的能量,鏈結合作廠商共同培養符合我國重點產業所需的高階人才,預計107年到109年辦理三梯次的培訓,產業領域包括生技醫藥、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循環經濟、新農業、數位經濟、國防科技、晶片設計及半導體等領域。
由法人等學研單位擔任培訓單位,針對博士級人才辦理 1 年期的在職培訓(on the job training),培訓期間至少 6 個月要到產業界實習,政府將補助每人每月培訓酬金,期盼培訓完成後科研博士可在業界就業或創業,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推手。此做法可以達到提供博士後培訓與相當於薪資水準的培訓補助經濟資助、促進產學鏈結、鼓勵企業投資博士人才之培育與聘用等方面之效益。
參考各國經驗,如何維持台灣人才品質?
然而,整體而言,近年來台灣仍存有許多問題,包括優秀人才對攻讀博士學位卻步、博士生素質低落、高教師資老化、博後人才無法獲得正式職位等;且政府尚未提出更具體有效的政策措施。
另外,中國大陸於 2018 年 2 月 28 日發布 31 項「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有關「教育」類計六項措施,如:台灣人可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與「千人計畫」、承認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鼓勵台灣人至大陸高校任教等;希望藉由提供教學、科研職位或經費補助,吸引台灣學研人才赴陸任職或參與科研活動。
面對中國大陸磁吸台灣各領域尖端人才的挑戰,台灣目前尚有抗衡的空間,主要在於自由的學術環境、以及相關法規上的規範對於公私立科研機構及大學院校現職專任教師及相關人員的規範。但是,面對來自於世界各國在科研實力、與人才延攬上的競爭;除了前述所提到,近年來政府已經積極推動之提升博士培育與私部門就業的相關措施之外;如何毫不遜色地維持博士教育的品質與重視博士人才的價值,實為我國爭取人才的關鍵。
針對日本「卓越研究所」中的其他舉措,包括:導入品質工程、鼓勵在職人士攻讀博士、跨單位人才交叉任用等措施,在提升博士生品質、增進卓越博士人才的培育數量、提高博士學以致用的正式聘用等面向上的實質成效,值得追蹤。並且藉由評估「卓越研究所」後續發展與其帶來之博士就業效益,以進一步探討除了目前做法,我國是否也應配合國內條件研擬措施來提升大眾對於博士培育與發展的正面評價。
參考文獻
- RAISE(2017)。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 大陸國台辦 (2018)。《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 石人炳 (2005)。日本生育率下降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5),84-88。
- 行政院 (2017)。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 李俊毅 (2017)。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局訪談摘要(未出版)
- 科技部(2017)。鼓勵企業參與培育博士研究生試辦方案。
-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 教育部(2017)。教育部各司處所訂補助原則或要點。
- 楊武勳 (2013)。日本博士課程畢業生就業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7),70-74。
- 譚建川 (2014)。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研究。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 OECD. (2011). OECD Economic Surveys: Japan, Chapter 4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OECD, Paris.
- 文部科学省. (2016).「卓越大学院(仮称)」構想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考え方について(概要), 政策審議會.
- 文部科学省. (2016).卓越大学院(仮称)構想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考え方について , 政策審議會.
-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概要), 報道発表.
-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 報道発表.
-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參考資料集, 報道発表.
- 文部科学省官方網站
-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第1調査研究グループ. (2018).「博士人材追跡調査」第2次報告書, 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網站《科技政策觀點》,原文標題《日本博士教育增進研究競爭力之政策的初探與啟發》
The post 博士畢業就職路迢迢?改善高教人才學用落差,日本怎麼做?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