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五月的專題徵文,就讓我們來看看「職涯」能有哪些變化!
- 活耀星系核/簡小白
起初,我唸音樂系
我唸音樂系,但我現在在做米蛋糕。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考取了教職,在一間小小的國中教書。雖然教育工作很有挑戰和成就感,與孩子相處也讓人充滿活力,但後來因為耐不住學校體系的僵化,覺得想做的事情似乎比站在教學第一線能做的更多,教了五年便辭職了。
辭職後和先生一起開了個「米蛋糕、展演、咖啡」的複合空間,主要安排古典音樂獨奏和室內樂的演出活動,想試著在音樂廳以外的場域,用比較平民化的方式來推廣古典音樂。
現在的大學教育是如何,我不太清楚,但在以前那個年代,音樂系多是教理論和演奏,卻很少教行政事務。因此,雖然能有基本的素養和能力來邀請、安排演出,但在尋覓理念相同,演出形式也合適的人選這方面就十分吃力。自己偶爾還能搭著專業的演奏家們一起插花上場,但大多時候真的還是仰賴音樂系的人脈。感謝許多學長姐學弟妹陪著我撐了五年。
後來,我做米蛋糕
至於做米蛋糕,是因為之前教書的學校位於農村,幾年下來近距離接觸糧食議題,滿深刻體會食農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思考店裡要提供的甜點時,就選擇只做米製甜點,而且要盡可能多用本地食材。
可惜現實很殘酷,經營一個空間實在太燒錢也太耗精神,勉力撐了五年終於還是決定把空間收掉,專心推廣「米蛋糕」就好。變成個人甜點工作室之後,除了接訂單、跑市集,就是繼續尋覓更多適合放進蛋糕裡的本地食材。我是非常討厭一成不變的人,所以雖然覺得長時間關在廚房實驗、調整配方比例非常累人,但好玩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尤其遇到能跟市集攤友家的農產品「聯名」的時候,真的很有樂趣。
很多烘焙前輩已經為米製蛋糕立下了很好的基礎,因此光是「以米做蛋糕」這件事的技術門檻其實不太高,真正傷腦筋的還是食材選擇。
這六年下來最讓我覺得意外的挑戰是,原來許多人還是根深蒂固認為進口的東西就是比較好。當然,近來民眾已經愈來愈有「吃在地、吃當季」的概念了,但畢竟還是同溫層裡的榮景,多數時候還是需要耗費精力解釋。
與其嫌棄,不如擁抱接受
比如常聽到客人說,台灣的氣候不是種植咖啡和可可的理想環境,食材風味不如進口的濃郁完整,一點都不好吃!但我認為還是要盡力慢慢說服客人,這就是我們腳下這塊土地原本的樣子,與其一直嫌棄,不如試著吃吃看,我們一起擁抱它、接受它啊!還有就是一些要挑戰客人味覺習慣的地方,比如不是所有的綠茶蛋糕吃起來都是日本小山園抹茶的味道;或是,巧克力蛋糕搭配本土的桑椹跟洛神,也是不遜於搭配進口藍莓的優秀組合呀⋯⋯之類的。
多用台灣食材這件事,做的人可以很堅持,但要怎麼傳達給客人,大概是永遠都要很用力的課題吧。
家人應該早就放棄每個階段轉換的震驚了,整體來說相當支持。不過畢竟原本是穩定的公務人員,當年媽媽得知我要轉職時還是有抱怨一陣。除了感嘆明明是學音樂的細皮嫩肉,怎麼變成一直洗東西又常會燙傷的烘焙工作,還很誇張地想像女兒在昏黃的燈光下,手腕肌腱發炎還要繼續做蛋糕…這種莫名悲情的畫面。
實際上當然偶爾會有痠痛,但其實沒有那麼嚴重。隨著工作步調的調配、對自己身體姿態的認識,大概到第三年,已經能調整到即使訂單爆量,也幾乎不會受傷,或是痠痛很快能恢復的狀態。
幸好選擇了明確又單純的路,才可以很專注做下去
不太熟的客人或朋友對我專職做蛋糕的反應比較有趣。不少人看到我會說「你自己做蛋糕的為什麼那麼瘦!」,或是「欸,你的蛋糕是不是很不好吃啊,所以你才這麼瘦!」⋯⋯到底為什麼做甜點的人就一定要胖胖的,看起來很可口呢?大概很多人對開咖啡店或是賣甜點的人還是有很夢幻的的錯誤想像吧?但實際上一點都不浪漫!雖然烤蛋糕、跑市集不是粗重的勞動,卻仍然是個體力活。再加上,訂單這種東西沒有一定的淡旺季,滿的時候很滿空的時候很空,心臟要很強大的呀,這樣怎麼胖得起來呢⋯⋯
說到心臟強大,其實覺得幸好自己是選了一個夠明確又單純的目標 – 米,和台灣食材,才可以很專注的一直做下去。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人好意地建議,要找個夥伴增加產量呀,要上網路通路呀,或是換個更有效率的經營方式吧!但我總覺得,不管是哪一行,不是每個人每個品牌都有那個機運和本錢去做大的。如果什麼都想要,或想成為某個別人、同業的樣子,弄不好的話其實是很有可能最後是什麼都沒抓到,還連自己的初衷都丟掉的。
看清楚自己現在站的位置,咬牙堅持住比較實際。有飯吃,有地方住,目前這樣就夠了。慢慢地愈來愈多人願意多吃米製蛋糕,可能我就會胖一點了吧。
The post 我唸音樂系,現在在做米蛋糕──「不務正業」徵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