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其他人利益發生牴觸,或者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因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形成兩難問題。我們每天都面臨著舉棋不定的選擇:有時候,做出選擇的方式與我們期望的方式很不一樣。
兩難的困境引發了一個簡單卻令人困惑的本質問題:是否在每一種情況下都存在合情合理的行動呢?
如果女友跟媽媽的生命同時被威脅,怎麼辦?
有個男人和母親、妻子一起過河,突然一隻長頸鹿出現在對岸,男人立即舉槍瞄準牠,卻聽到長頸鹿說話了:「如果你開槍,你的母親就會沒命;如果你不開槍,你的妻子就會沒命。」他該怎麼辦呢?
這則經典的兩難故事源於達荷美的波波族。類似這種古怪而令人難以決斷的情節,在非洲民間傳說中頗為常見,其中許多被西方的作家和哲學家借用過。在這個波波族的故事中,你得要相信長頸鹿會說人話,而且牠所言不假。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比較西式和專業的術語來重述這個兩難困境:你、你的母親和配偶被幾個瘋狂科學家綁架,關在一個房間裡,被綑在椅子上動彈不得。房子裡有一架古怪的機器,而你正好可以觸及上面的一個按鈕。一挺機關槍正對著你的配偶和母親。牆上掛著一座時鐘,滴滴答答走著,在陰森森的空氣中發出令人恐怖的聲音。
其中一個科學家宣稱,如果你按動前面的按鈕,那麼機關槍將瞄準並擊斃你的母親;相反的,如果你在六十分鐘內不按鈕,那麼機關槍將會瞄準你的配偶開火。
你仔細端詳這架殘酷的機器,確信它真會執行科學家所說的殺人步驟。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類似這樣的兩難問題有時會在大學的倫理學課程中進行討論,當然永遠難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你堅持認為在如此情況下只能什麼也不做(不去按那個按鈕,從而讓機關槍擊斃你的配偶),理由是什麼也沒做就不能被判為「有罪」,這顯然是很牽強的推託之詞。
你唯一可以選擇的是,確定你到底更愛你的配偶還是更愛母親,從而確定要保住誰的性命。
在你心中,女朋友比自己還重要嗎?
在某些兩難困境中,有另外一個人也同時進行選擇,從而使決定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結局將取決於雙方所做的選擇。在史塔克的《答案,在你心中》,有一則類似但更具有挑戰性的兩難問題:
「你和深愛的人被分別關在兩個房間中,兩人身邊各有一個按鈕,並且都知道,除非兩人中有一個在規定的六十分鐘內按下按鈕,否則兩個人都要被處死;而先按下按鈕的人雖然會立刻被處死,卻可以保住對方的性命。你想你應該怎麼辦呢?」
兩個人都要估量他們所處的困境,並獨立做出選擇。不管誰按下按鈕,都是生死攸關的決定。最棘手的在於做出犧牲的時間點。這個兩難困境強迫你在自己和心上人的性命做出抉擇。究竟誰應該活下來?
在許多情境下,有人可能選擇犧牲自己去保護另一個人,例如,父母親可能為保護孩子而慷慨赴死,因為孩子顯然有更長的路要走。
但不管應用什麼準則(當然沒有理由相信當事雙方會應用同一個準則),這種性命攸關的抉擇都存在以下三種可能結局。
- 情況一最不令人困擾:雙方對誰應犧牲、誰應活下去的問題有共識。這時,該犧牲的人應該按下按鈕,犧牲自己以挽救對方。
- 第二種可能性是雙方都決定保護對方:母親決定保護女兒,因為女兒會活得更久一些;而女兒決定保護母親,因為母親賜給她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結局取決於誰先按下按鈕。
- 最令人困擾的情形是: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活下去。因此,沒有人願意按下按鈕,而時鐘還在滴滴答答走下去⋯⋯
當我們都比較愛自己的時候
想像一下這第三種情景:時間已經過了五十九分鐘,你沒有按下按鈕,希望你所愛的人會這麼做,但她(或他)卻沒有按(我們假定當另一方按了按鈕後,倖存者會立刻得到通知)。你曾有時間把各種可能性都仔細考慮一遍。有人也許會思考整整一個小時才能決定誰該活下來,或者去醞釀按鈕的勇氣。
但整整五十九分鐘過去了,卻沒有任何動靜,那你就應該開始想想,是否你所愛的人認為應該由你犧牲。
即使到了最後一秒鐘,發誓決不去按鈕也毫無意義。不管你怎麼自我中心,你也沒有能力拯救自己。總有人要死,這是這個兩難困境的必然結局。如果你所愛的人不願意犧牲,你最好成全她(或他)。記住,你是真的愛著對方。
在理想情況下,到了最後關頭你會願意按下按鈕。而你心愛的人可能也想這麼做。這就是你拖延直到最後關頭來臨的全部理由。你想給對方在最後關頭按下按鈕的機會,但她(或他)卻沒有這麼做,於是,僅僅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去按下按鈕。當然,你心愛的人可能也有同樣的打算。
還有兩個因素使雙方都企圖拖到最後一秒才做決定的情況更加複雜,那就是反應時間和時鐘精度。
那架該死的機器是不會有一絲一毫同情心的,一到時間如果沒有人按鈕,兩人就會立刻被擊斃。因此,必須有人搶在發生這種結局之前,確實做出犧牲的決定並迅速按鈕。此外,沒有人清楚牆上的時鐘是否與機器精確同步。瘋子科學家當然說是如此,但因為他是瘋子,說的未必可信。為安全起見,為了確保你是在規定時限內按鈕,實際上你必須提前一點點。因此,在採取「等到最後一刻才決定」的策略中,最棘手的一件事就是,你不能等待到最後一刻!
你所愛的人也在拖延時間,而如果雙方都只在最後時刻來臨才下定決心,後果將難以預料。也許,其中一個人正好在期限到來之前的千鈞一髮片刻,比另一人搶先一步按鈕;也許,雙方都錯過了時限而同時被擊斃。事實上,結果可能是隨機的,偶然性勝過理性。
這些絕境下的難題,其實與生活經驗共鳴
在古怪的房間裡下絕望的決定,這類問題在哲學文獻中比比皆是,從而贏得了「問題箱」的名稱。
這類兩難問題為什麼如此引起人們的興趣?
部分是因為這種異乎尋常的困境使人感到新奇、刺激。但是,如果它們只是一些智力測驗的難題,與我們的個人經歷沒有共鳴,是不會引起這麼大興趣的。
當然了,現實生活中的兩難不是由發瘋的科學家製造出來,而是由於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其他人利益發生牴觸,或者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因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形成兩難問題。我們每天都面臨著舉棋不定的選擇:有時候,做出選擇的方式與我們期望的方式很不一樣。兩難的困境引發了一個簡單卻令人困惑的本質問題:是否在每一種情況下都存在合情合理的行動呢?
——本文摘自《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數學天才馮紐曼,以及原子彈的謎題》,2019 年 6 月,左岸文化出版。
The post 人類超有事?為何總是著迷於先救女友還是媽媽的問題呢?──《囚犯的兩難》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