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為什麼萊利是小女孩而不是女大生?——腦筋急轉彎:用心理學說故事與知識(3)發展篇

$
0
0

文 / 台大月光心理社(代表:沈伯郡、鄭澈)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是最近當紅的皮克斯動畫片:除了劇情有趣、呈現方式新穎外,當中呈現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讓身為心理所學生的我們覺得深深感動,有一股莫名其妙的衝動想要將看到的知識跟大家分享。本文將會介紹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與心理學有密切關聯的部分,讓大家在享受電影之餘也可以學到些知識。

記憶及情緒部分可參考:

為什麼萊利是小女孩而不是女大生?

另外,為什麼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十一歲的小女孩,而不會是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我想這是因為青春期的男女相較於其他年紀會顯得「情緒化」,心理學家史丹利‧霍爾(Stanly Hall)曾經稱青少年期間為「暴雨與壓力的時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足見這個時期在人的生命當中有多麼的特別;然而,青少年的小孩不單單是「情緒化」,這只捕捉到了他們情緒的某個面向。

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同時也發展出了抽象思考能力,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青少年的孩子正邁入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 stage),他們會展現出將事物抽象化的能力,就像電影裡面的那部會把物體壓縮的機器一樣,把事物變成抽象的線條。也能夠進行假設推理思考(hypothetical-deductive reasoning),例如小女孩不斷地在想「如果沒有搬家的話那該有多好」。這些思考方式的轉變大大地擴展了孩子的視野,小孩開始能夠立場取替(perspective taking):開始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事件,也開始能夠跳脫自己觀點的限制,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自己(這被稱為:後設認知),也許正因此,青少年的孩子開始困惑「我是誰?」。

《腦筋急轉彎》劇照。

《腦筋急轉彎》劇照。

這種對於自我認同的危機被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稱作「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一個人面臨到如何定義自己的難題,這是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重點,每一個核心記憶(core memory)其實都是小女孩用來定義自己的重要面向,這些核心記憶可能是從小累積起來的重要經驗,或是在青少年遭遇的關鍵事件塑造而成,又「《腦筋急轉彎》對記憶跟情緒的描繪是錯誤的,但仍具參考價值」一文中認為這部電影過度強調了單一事件的重要性,而認為很多時候核心記憶都應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一個關鍵的事件就足以造成一個人一生的變化,例如:遭遇親近的人死去、與人交往或是分手的經驗,又或是有些「自主(autonomy)經驗」,這些經驗都只要經歷一次就會對一個人造成重大影響。例如,對小女孩來說「搬家」的經驗、第一次學會打曲棍球的經驗,這種種的經驗都構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核心記憶,這些核心記憶定義了將來的她自己。

很多事情我都會忘記,但我現在還記得那些生命當中的核心記憶,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現象稱為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例如:921大地震的時候、手斷掉的時候、第一次……初吻之時。我們通常會對於充滿情緒的事件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有著閃光燈記憶,這也許是這部電影當中「核心記憶」的心理學基礎,還記得當萊莉(Riley)說謊、跟家人吵架的時候誠實島跟家庭島崩壞的情境嗎?這也許就是一種閃光燈記憶——某些事件會深深烙印在自己的心中。

但是身為大人的我們常常都會忘記這些核心記憶或是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對自己的影響有多深,這也許是這部片會讓我們深感共鳴的最主要原因——讓我們想起我們內心深處某些非常在意的事物。

《腦筋急轉彎》劇照。

《腦筋急轉彎》劇照。

在面對認同危機時,人們可能會「摧毀」過去已經建立的關係、過去對自我的了解,就像影片中的女孩萊莉,內心舊有的島幾乎都被摧毀了,隨後「重建」了新的自我—— 一座新的家庭島,對家庭新的觀點、感情,並且修復與父母間的關係,人們在這摧毀與重建的過程當中,自我顯得更加的複雜,卻也被整合成一個更完整的個體。這也是為什麼剛開始的控制檯上面只有幾個按鈕,而升級之後能夠能有很多新的功能,這就是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會越來越複雜,同樣的情緒也會有越來越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腦筋急轉彎》劇照。

《腦筋急轉彎》劇照。

夢與幻想

最後一個主題是夢與幻想,佛洛伊德(Freud)認為人在幼兒時期的舉動滿足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成長的過程就是要學習社會規範,屈就於現實,趨於滿足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而這個過程當中原本會讓自己快樂的事物可能會被其他更現實的事物取代,而小時候原有的樂趣可能會消失殆盡,就像萊莉心目中的幻想樂園的崩毀一樣,或者是小時候的玩伴小彬彬最後會被遺忘,人長大之後就會逐漸拋棄自己心目中原有的那些東西,甚至否認那些事物曾經存在。

《腦筋急轉彎》劇照。

《腦筋急轉彎》劇照。

至於夢境,會把夢境當作一個「製片廠」符合戴蘭妮(Gayle Delaney)對於夢的理解,她認為在一場夢境之中,自己既是導演又是編劇又是演員, 而每一個夢境的意義自己最清楚,這種對夢的看法與佛洛伊德有些不同,佛洛伊德(晚年)心目中的夢,是當一個人睡著之後,自我對於潛意識的防衛減弱,導致內心中的慾望或是恐懼浮現到意識之中,就像電影裡面恐怖的小丑會突破防衛衝到夢之中一樣,把萊莉嚇醒。

《腦筋急轉彎》劇照。

《腦筋急轉彎》劇照。

而現在的主流心理學界不太喜歡佛洛伊德,他們認為夢的功能是藉由重現一些意識經驗來鞏固記憶或增進自己的技能,而不像佛洛伊德(以及一些後起之秀)一樣認為夢的內容有他自己的意義。然而我覺得就算現在的心理學是對的,也不代表夢的內容我對而言沒有意義,因為,在夢之中所要鞏固的記憶又何嘗不是自己覺得重要的記憶呢?

況且,夢當中出現的不只是不帶情感的動作與記憶,夢中同時也具有真實深刻的情緒,例如:我還記得我小時候非常怕黑、害怕自己一個人,所以我現在有時會作一些大家離我而去的夢,我相信這些夢展現了我內心深處的恐懼——是我醒著的時候不太會感受到的,而且,我在這種惡夢初醒的時候還會心有餘悸。我並不會相信這些真實的情感只不過是鞏固記憶的副產品,而是像電影中那恐怖的小丑一般,是我極力排除到意識之外的恐懼,因此,我始終相信著佛洛伊德的那句名言:「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

Citation:

  1. 認知心理學:Reisberg, D. (2005). Cognition: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 New York: W.W. Norton.
  2. 發展心理學:Laura E. Berk (2009) Child Development. Pearson/Allyn and Bacon.
  3. 《腦筋急轉彎》對記憶跟情緒的描繪是錯誤的,但仍具參考價值
  4. J Roseman、Lisa Feldman Barrett、Paul Ekman的情緒理論

Picture from Disney Wiki – Inside Out Gallery

The post 為什麼萊利是小女孩而不是女大生?——腦筋急轉彎:用心理學說故事與知識(3)發展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