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需要保育的不只是石虎,是整個生態環境:「石虎米」的保育經濟共存之路

$
0
0

當代的動物保育議題,無論是棲地保育或是野生動物復育,都與人類的行為選擇息息相關。本次《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專題,希望初窺這個龐大題目的一角:生而為人,遇上野生動物,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說到野生動物的生活,只想到人跡罕至的深山野林嗎?事實上,即使是最多人生活的都市地帶,也有野生動物在不起眼的地方活動著。而在人類多用以種植農作物、養殖家禽的「淺山」地區,既是原始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接壤地帶,也是許多野生動物賴以為生的棲地。

實際上,近年來最受關注的保育物種如石虎、食蛇龜、穿山甲等,就生活在無法擺脫人類活動的淺山地區。以石虎為例,目前確定苗栗、南投與台中的淺山地區有較穩定的石虎族群;全台灣究竟有多少隻石虎,還需要更多研究釐清。

想要拯救石虎,究竟該由哪裡做起?圖/ourskyuamlea@Pixabay

需要保育的不是石虎,是整個生態環境

近年全台對於石虎保育議題的關注度增加,卻也讓石虎成為開發及保育議題的箭靶,形成在地居民VS石虎或 在地VS外界民眾 的衝突印象。

長期研究石虎,並於 2017 年成立台灣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博士觀察,對立的印象源自對生態保育的單一認知或可以說是誤解。有些環評開發案看似是在地人利益與石虎的衝突,實質上應該要理解為部分人的利益與公眾利益(良好的淺山環境)的平衡妥協。只要妥善規劃,應可讓商業利益與自然生態不需互相犧牲,進而站上在同一陣線。

不只石虎的棲地該被保育,而是整個自然環境。作者攝影

石虎保育並非少數縣市民眾的責任,並不是「只要當地人這樣做」就能解決;而應該被保育的也不只是石虎,而是整個自然環境。

淺山地區的豐富生態是大眾所共享的,全台灣每個人都應為其盡一份心力。除了人類開發的議題,淺山地區的保育還存在許多複雜的問題要梳理,例如都市無力收容的流浪犬貓進入淺山地帶,對當地居民與生物造成威脅,該如何管理或隔離;希望於淺山耕地推行環境友善耕作,卻由於此法相較於慣行農法的成本明顯較高,推廣困難、耕作面積難以持續擴增,該如何跟市場溝通。這些都需要政府機關、民眾及科學研究者共同努力參與。

石虎米:把生態保育變成實質行動

珍古德(Jane Goodall)曾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關心石虎的生存困境,人稱石虎媽媽的陳美汀博士與林務局技正余建勳除了舉辦活動、講座外,也長期投入社區營造,輔導在地社群,讓當地人有機會參與生態保育工作,進而改變淺山居民與石虎長期因家畜損失等問題累積的敵對關係。而「石虎米」就是一個兼顧生態保育與農民生計的計畫。

以友善農法耕種的石虎米相當於農民透過保育石虎獲取經濟利益。作者攝影

以石虎米的所在地苗栗楓樹窩為例,當地本來就種植水稻,當消費者購買以環境友善農法耕種的石虎米,就等於農民透過保育石虎獲取額外的經濟利益。而且石虎捕獵家禽被當作害獸的形象,在稻田間則轉為抓老鼠麻雀成為農夫的好夥伴,可以軟化居民對石虎的刻板印象、更樂意營造共存的環境。

此外,石虎米銷售額中會提撥一部分成為石虎保育基金,讓養雞民眾即使跟石虎發生衝突,也能獲得補償或改建資金,形成在地社區內互相幫助的循環。一旦石虎米品牌產銷越來越成熟穩定,政府的補助就可以逐漸退場。

參加石虎米的楓樹窩農友阮長明分享,目前石虎田一年可收成兩次,與傳統的農法相比,友善農法不噴灑除草劑與殺福壽螺的藥,需要靠人力花更多時間除草跟撿福壽螺,傳統灑福壽螺的藥可一次搞定。但如果使用苦茶粕除福壽螺,成效好壞還要看天氣狀況,耕作上比起慣行農作更加辛苦,但當大家在農田裡找到疑似石虎的腳印,還是感覺很振奮。

不只石虎,楓樹社區農地裡的自動相機也曾經捕捉到其他珍稀動物的倩影。作者攝影

用消費選擇把自然生態帶回來!

近幾年市面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有機與友善農產品,但台灣藍鵲茶品牌創辦人,目前負責石虎米品牌經營的黃柏鈞指出,台灣的有機產品認證很嚴格,反而對小農不太友善,讓想投入有機或友善農法的農友面臨幾個困境:

一、水源頭要配合,如果上游農田維持慣行農法,下游就容易還是有農藥殘留。

二、部分支持有機食品的消費者只買有有機標章的商品,讓農友在有機轉型期面臨生計困難。

三、獲得有機標章後成本、價格變高反而失去原本的通路商,需要另尋通路販售。

黃柏鈞從藍鵲茶開始,嘗試在農產品的產製銷加上「生態保育」的概念。

首先由科學團隊調查找到重要的生態棲地,接著與當地農民簽約合作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作,希望讓消費者不只關注在有機商品,也能關心農產品背後的「產地(生物棲地)」,進而感受到「選擇這樣的農產品,不只家人吃得健康,還能讓生態環境改善」的願景。

由小農集結建立共同品牌

黃柏鈞表示,「石虎米」採流域收復的作法,對內將小農結合成與生態連結的品牌,通過較高收購價的實質經濟回饋,以及鄰里間宣導「整個石虎廊道就缺你家這塊田」的認同榮譽感等誘因,吸引一位又一位農民加入友善農法的行列。而對外將建立統一的銷售窗口和品牌形象,提高產品辨識度。

目前石虎米預計由社會企業八百金向農民收濕穀(從田裡割下還未經過曬穀的稻穀),統一以機具烘乾,並依各農家田地分開送驗,合格的田才確認收購進入後端包裝出貨,確保各家的稻米不混雜。通過標準化管理,每個環節都可以被檢驗追蹤,維持合作農民的稻米品質,也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能(由客戶端)直接跟農友買米?」其實農家光是日常耕作就忙不完,額外的經營粉絲團、接單包裝及擔任客服都會造成負擔。採商農並進,前端與後端專業分工,品牌比較可能長久經營。而且集合成品牌後更有談判力、也能夠穩定品質,較容易說服不只在乎「價格」也在乎「價值」的通路商與消費者,進而願意採購價格較高的友善農產品。

淺山的生態旅遊:經濟價值與其他附加影響力

除了以友善生態的農法耕種,生態旅遊也是淺山地區推動環境保育、文化傳承的方法。例如屏科大陳美惠副教授在墾丁將保育與社區營造結合的深度生態旅遊,就是值得學習的範例。

但余建勳指出,要推動生態旅遊,除了法規要跟上,導覽人員訓練、活動流程規劃、成本預算控管、行銷推廣等前期建置與培訓都需要大量的努力。此外偏鄉農村地區人口老化,如果能鼓勵擅長使用新科技的年輕人回流,從社區內部推動在地商業模式的運轉,讓政府補助慢慢退場,社區發展才容易成功。

為了推廣石虎米及友善農作,楓樹里社區與在地協會共同舉辦農村體驗活動,促進交流。作者攝影。

陳美汀分享,一開始居民不太理解「石虎米」想做什麼,但通過一次次的活動,居民有機會和全台關心生態的人士交流,收到大家對楓樹窩環境的讚揚以及對石虎保育的感謝後,連還沒加入石虎米計畫的農民態度都開始軟化,覺得「保育石虎是一件好事」。

因應石虎與養雞戶衝突的「雞舍改建計畫」也是,過去與石虎發生雞舍衝突,受損失的農民只能自己想辦法,但是當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引入改建的資金及志工人力,農友了解到原來外界人士並非都站在指責的對立面,還有許多人跟他站在同一陣線時,就更願意配合保育。

余建勳也指出,經過近年的大力宣導與社區接觸,越來越多農友對石虎態度變得友善,即使發生家禽損失或意外抓到石虎也願意跟政府通報處理。

每個人都可以為生態保育做些事!

下一次當你或親友因為路殺、環評等新聞感覺憤怒又無力時,可以從這些方法開始:

通過購買全台各地友善農業的農產品,參與當地居民舉辦的生態旅行,成為當地生態保育行動的一環。也可成為各縣市生態保育組織的志工,例如石虎保育協會目前有召募擺攤志工及雞舍改建志工。期待更多人的加入,協助擴散正確的生態觀念,以及通過參與在地事務,成為當地居民與外界民眾互相認識、溝通與合作的橋梁。

陳美汀期許更多人從石虎開始,逐步關心到更大的動保、淺山生態以及國土開發等公共環境議題。由於大眾新聞有時觀點較單一或標題太聳動,余建勳建議民眾從自然生態保育相關的社群媒體獲得較多元且全面性的資訊;也可以適時透過首長信箱及向自己選區的議員、立委表達訴求,持續但穩定地將保育意識注入政府內部。

短時間的憤怒與無力感可以是加入保育議題的起點,而持續的關心與參與,才能帶著我們真正走向與眾生共存共榮的未來。

工商服務時間:2019 石虎米第一期穀東預購開跑中,有興趣可洽 2019年第1期 石虎米穀東預購,盈餘提撥 15% 予石虎保育相關協會。

The post 需要保育的不只是石虎,是整個生態環境:「石虎米」的保育經濟共存之路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