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管教不只懲罰一招,還有獎勵可用
現代父母很怕兩個經常並列的詞:管教與懲罰。
這兩個詞令人想起監獄、士兵、納粹的長筒靴等畫面。事實上,管教與暴虐或懲罰與酷刑之間的距離,是很容易跨越的,因此管教和懲罰一定要小心拿捏。父母會害怕並不足為奇,但這二者都有其必要,在運用時可能是無意識或有意識,也可能用得拙劣或妥善,但不可能完全避免。
用獎勵來管教並非不可能。實際上,獎勵良好表現可能非常有效。最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F. B. Skinner)便大力提倡這個方法,他是這方面的專家。
史金納教鴿子玩乒乓球,不過牠們只是用喙部啄著球來回滾動,雖然表現得不好,但以鴿子來說算是相當不錯。史金納甚至訓練他的鳥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導航飛彈,稱為「鴿子計畫」(後來稱為「生控計畫」)。他的研究成果卓越,直到電子導航系統問世,他的心血才遭到淘汰。
史金納格外仔細地觀察他訓練的動物如何執行這些動作。牠們只要做出與他的目標接近的行為,就會立刻得到一個大小適度的獎勵,不至於太小而無足輕重,也不至於太大而消減日後獎勵的價值。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兒童,而且效果非常好。假設你希望家裡的幼兒幫忙擺設餐桌,這是很實用的技能。如果他做得到,你會更喜愛他,對他(脆弱)的自尊也有幫助。
好,你把預定要達成的行為拆解成幾個部分,其中一項就是從櫥櫃拿一個盤子放在餐桌上。但這個動作可能還是太複雜,或許孩子幾個月前才剛學會走路,仍然搖搖晃晃,不太可靠。所以你一開始訓練時,先拿一個盤子給他,再讓他交還給你,之後你就輕撫他的頭。
你可以把這變成一個遊戲:左手拿盤子,交換到右手,繞過背後轉一圈,把盤子交給他,接著你後退幾步,這樣他就必須走幾步才能交還給你。訓練他成為端盤子大師,別讓他一直笨手笨腳。
觀察與鼓勵,足以形塑出任何行為
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教任何人:第一步,先弄清楚你想要什麼,然後像老鷹一樣觀察身邊的人。最後,每當你看到任何事情稍微更接近你想要的結果,就撲過去(跟老鷹一樣精準,要記得)送出獎勵。你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非常沈默,你希望她能多開口講話,你的目標就是「比較願意聊心事的女兒」。
有一天早上吃過早餐,她講了一則學校的趣事,這就是你給予關注的絕佳時機,這就是獎賞,停止發簡訊並仔細聆聽,除非你不希望她日後再告訴你任何事。
父母的介入若是能讓孩子高興,顯然就能夠且應該用來形塑孩子的行為。這個道理也適用於丈夫、妻子、同事和父母親。但史金納是現實主義者,他注意到使用獎賞有其難度,觀察者必須耐心關注,直到觀察目標自發地表現出期望的行為,然後才增強。
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等待,這就構成了問題。另外,史金納也必須先讓動物挨餓到只剩正常體重的四分之三,動物才會對食物獎賞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真的關注。但這些並不是純粹正面取向的唯一缺點。
成長過程總有傷害
負面情緒就像正面情緒,也會幫助我們學習。我們需要學習,因為我們很愚蠢,很容易受傷,然後可能會送命,這可不是好事,也令我們痛苦(否則我們就會尋死,然後就沒命了)。就算死亡只是可能發生,我們也不會感到舒服。我們向來如此。可見負面情緒帶來的不愉快可以保護我們。
我們感到受傷、害怕、羞愧、厭惡,所以我們會避開傷害。而且我們很容易受到這些感受的影響。實際上,我們因失落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大於同樣程度的收穫所帶來的正向感受。痛苦比快樂更深刻,焦慮比希望更強烈。
情緒(正面和負面)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變形。
滿意(嚴格來說是飽足)讓我們知道自己做得很好,希望(嚴格來說是誘因式酬賞)表示令人愉快的事即將來到。
痛苦傷害我們,所以我們不會重複做出造成個人損傷或社會孤立的舉動(寂寞嚴格來說也是某種形式的痛苦)。
焦慮使我們遠離帶來傷害的人和不好的地方,讓我們不必感到痛苦。這些情緒都必須相互平衡,並在適當脈絡下審慎判斷,但也都是我們生存與蓬勃發展所必需。因此,如果沒有用盡一切可用的東西幫助孩子學習,就是在傷害他們。可用的東西也包含負面情緒,只是應該以最仁慈的方式運用。
史金納知道威脅和懲罰可以遏阻令人厭惡的行為,正如獎勵會強化理想的行為。現代人一想到會阻礙兒童走上自然發展的假想原始路徑,就嚇呆了,連要討論純粹正面取向的管教技巧也有困難。但假使兒童的行為不必經過塑造,在長大成熟之前就不會有如此漫長的自然發展時期,只會一蹦出子宮就打算買賣股票。兒童也無法完全避免害怕和痛苦。
他們又小又脆弱,對世界沒什麼認識,即使是學走路這麼自然的事,也會一再受到世界的重擊,更別提跟手足、同儕及不配合又固執的大人相處時,難免會經歷受挫、被拒絕。
因此,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並不是如何保護孩子完全免於不幸和失敗,讓孩子永遠不會經歷任何害怕或痛苦,而是如何極大化學習,讓孩子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有用的知識。
本文摘自《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2019 年 5 月,大家出版
The post 現代父母的焦慮:管教應該從何下手?——《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