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脫離「小大人」的角色?聽聽內心孩子的聲音,別再背負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
作者: 吳姵瑩 本文摘錄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探討有關個人界限、家庭關係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本文著重討論家庭中常扮演重擔的「小大人」角色。 有一天,課程上的學員 Peggy 在自我探索時,發現自己身上有小大人的角色。她問我:「老師,我真的有這個角色嗎?可是我承認這個角色真的好嗎?」 你是一個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的小大人嗎?圖/Pexels...
View Article你今天滑手機了嗎?為何社群媒體讓人越滑越久越看越累?
在陌生的社交場合,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沒關係,滑手機裝忙就好; 被半推半就地拉來參加奇怪的活動?那就拍幾張照片,打個卡交差應付大家就好(不管是否真的玩的開心) 吃飯的時候氣氛尷尬,彼此都沒話題可以分享?坐車太久,不知道能做什麼?蔬菜吃不夠導致廁所蹲太久?沒關係,不管是 Facebook 還是 Instagram,只要有個什麼可以看、可以填補這空白的時間,就行了?...
View Article該如何為社會與階級對立找到出路?──《小丑》背後的心理分析
(本文稍微穿插有電影《小丑》的劇情描述,慎入) 在前一篇文章裡面,我分析了《小丑》中的主角亞瑟是如何成為「小丑」這個反派角色,而整個城市的窮人們,又是如何成為暴民的。而在這一篇文章裡面,我想要來談談,要避免像劇情中那樣劇烈的社會階級鬥爭的發生,是否有一些心理學上的可能? 面對富人的宣言,窮人心中作何感想?...
View Article學用落差、費用高昂,21 世紀人才到底還要不要讀大學?──2019 教育創新國際年會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每隔幾年就有新工作冒出來,當我們永遠無法把最新的東西給學生時,老師到底要教什麼呢? 因應教育部 108 新課綱上路,《親子天下》2019 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素養深學習」為題,邀請英探策略 (Entangled Solutions) 副董事合夥人 Patrick Erker 和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從企業的角度談未來人才的樣貌,以及學校教育的因應對策。...
View Article台灣版的Pro-Life與Pro-Choice之爭,心跳法案與優生保健法
作者/龍建宇│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生,律師高考及格。 本文由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共同策畫,更多精彩法律普及文章,快到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去看個飽啦! 近期,由「Shofar轉化社區聯盟」理事長彭迦智領銜提出的「心跳法案」公投提案,將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的規定改成:人工流產只能於妊娠後「8週內」施行。...
View Article自戀魯蛇、美洲英雄、歷史罪人,你認識哪個哥倫布?
10 月 12 日「哥倫布日」是美國的國定節日,這天的紀念對象是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893 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宣傳海報。圖/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大家都認識的哥倫布無疑是一位歷史名人,連台灣科技部的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也有以他命名的「...
View Article現代父母的焦慮:管教應該從何下手?——《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管教不只懲罰一招,還有獎勵可用...
View Article五個管教原則,讓孩子學會適應社會的技巧——《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缺乏管教策略,只會導致錯誤懲罰方式 原則一:限制規則的數量。...
View Article五十年三十諾貝爾,日本諾貝爾獎的八卦
文/姚荏富 每年十月是諾貝爾獎開獎的時刻啦,由於諾貝爾獎嚴格限制候選人和提名人必須保密,要直接猜出得主實在有點困難。但如果是猜哪個國家會得獎,似乎就容易許多了,不外乎是美國、英國、德國這些傳統科學的強國,而亞洲比較能打的就只有我們的鄰居日本了。基於對科學的興趣,筆者找到了一些有關日本諾貝爾獎相關的小資訊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五十年三十諾貝爾,日本的諾貝爾之路 1. 2001...
View Article如果我生而為別人的附屬品,那我很有可能是一名女性?──《一次讀懂哲學經典》《第二性》
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譯者/王曼璇 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啟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本文中我們轉載了關於膾炙人口的女性主義《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的段落。...
View Article現代女性養成的界線與迷思有哪些?──《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本文接續上一篇:〈如果我生而為別人的附屬品,那我很有可能是一名女性?──《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上〉 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啟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本文中我們轉載了關於膾炙人口的女性主義《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的段落。 女人是如何「成為」女人?...
View Article有放屁理論這種東西?我聽你在放屁!──《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譯者/王曼璇 在《一次讀懂哲學經典》這本書中,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想要透過五十本哲學經典,帶領讀者認識哲學世界中啟發不同世代人們的各種觀點和思想。本文中我們轉載了關於《鬼扯連篇》的介紹。...
View Article古埃及的木乃伊產業鏈:那些製成木乃伊的繁複工法——《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貓木乃伊。圖/嵌入自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學者們除了以製成木乃伊的環境來為木乃伊分類之外,亦有學者推薦以木乃伊背後的製作原因,作為分類及研究方法。這種分類法按著人們干預屍體軟組織腐化的程度作為基礎,共分成三個類別: 人造木乃伊(Anthropogenic 或 artificial mummification)...
View Article墮胎就會有「嬰靈」?其實,這個說法八十年代才廣泛流傳──考查臺灣嬰靈傳說的起源
文/長安 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出版《城市邊陲的遁逃者》,《說妖》桌遊、小說,《臺灣妖怪學就醬》。 最近又有一波對於墮胎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提到「嬰靈」。實際上,我們對於「嬰靈」的認知存在許多誤會。其中最大的誤會,是認為嬰靈「一直以來都存在」。因為一直以來都存在,所以不需要懷疑嬰靈的真實性,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墮胎會產生嬰靈」。但真的是這樣嗎?...
View Article歐洲酸沼特產,木乃伊「圖論男子」的那時此刻——《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圖論男子」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丹麥 數目:1 具 發現過程:於沼澤範圍被找到 特點:屍體被妥善地保存,頭髮及臉部表情被完整保存下來,面容極其安詳 古埃及以全身包著繃帶的木乃伊最著名,但你可能不知道歐洲因為自然環境關係,同樣「盛產」酸沼木乃伊(bog bodies)。這一篇我們到丹麥,看看完美的「圖論男子」(Tollundmanden)。...
View Article立陶宛的孩童木乃伊,透露天花歷史研究的關鍵資訊?——《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立陶宛 數目:23 具 發現過程:屍體因地下墓室的極端環境而被木乃伊化 特點:屍體透露了那個年代的流行病狀況,特別是天花病的爆發 如有機會歐遊,很多人都會想去波羅的海旅行,感受介乎東歐及北歐之間的另類歐洲風情,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風景真美得如畫。不過,既然出自我手筆,當然不會是旅行遊記!...
View Article真愛總是尋尋覓覓?讓「數學愛情大師」漢娜‧弗萊幫你找到解答
數感實驗室/朱倍玉 每個專業領域都有所謂的權威,當「出了一些狀況」時,我們會向他們求助。 健身不見成效?請找健身教練;經常胃痛?請聽聽醫生怎麼說;在交友軟體尋覓另一半?除了拜月老, 「數學家在尋找真愛上特別在行。」數學家漢娜‧弗萊(Hannah Fry)也是一位值得諮詢的對象。 漢娜的演講「愛的數學」(The mathematics of love),在網路上有近 500...
View Article我的孩子有一耳聽不到,真有需要戴助聽器嗎?語言學習會受影響嗎?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張舒婷、主任張逸屏 單側聽損兒的家長能經由這篇文章更理解如何幫助自己的寶貝。圖/stuff 「明明還有一耳聽得到,有需要戴助聽器嗎?」是許多單側聽損兒家長心裡常浮現的疑問。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可以透過這篇文章,了解沒有配戴輔具,可能會對單側聽損幼兒的語言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首先,單側聽損的人數或許比你想像得還多:...
View Article只靠粒線體,絕對無法找到人類起源:《Nature》上引發群起批評的人類起源研究
Nature 150 歲生日的汙點 大家都認識的 Nature 期刊,第一期於 1869 年 11 月 4 日出版,因此今年 2019 年 11 月 7 日這一期,就是 Nature 期刊第 150 歲的大日子。何其諷刺,如此值得紀念的這一期中刊出的〈Human origins in a southern African palaeo-wetland and first...
View Article網路酸民、網路霸凌不可取,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也成為「鍵盤魔人」?——《惡魔不是天生的》
匿名性將我們去個人化,少了臉孔與姓名,多了更多傷害。圖/GIPHY 感知匿名性被發現是包括網路霸凌等許多網路上不當行為的關鍵預測指標。 雖然研究發現有許多人不需要匿名性就會在網路上謾罵或發洩情緒,匿名性讓我們更有可能按照網路群體行為與規範行事。因此,如果有些人會在網路上做出一些混蛋舉動(總是有人暴力會這樣做),有了匿名性讓我們更可能也成為那樣的混蛋。...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