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國家公園與流浪貓狗(下):為野小孩留下不被毛小孩打擾的空間

$
0
0

隨著人類生活範圍的增加,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生活在人類身邊的毛小孩也連帶侵襲野小孩的棲地,甚至帶來疾病。為了保育野小孩,我們的國家公園做了哪些措施?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國家公園是野小孩的家

為了防止犬貓從人類社會中逸出,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也保護寵物本身的健康與安全,目前國家公園大多明令寵物須牽繩才能進入。其中陽明山、玉山、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部分遊憩區域允許寵物進入,而墾丁國家公園則是唯一全面禁止寵物進入的國家公園。在 2013 年鼬獾狂犬病疫情爆發後,由林務局管理的森林遊樂區也禁止寵物進入。

畢竟,國家公園的首要任務,就是守護野小孩的最後家園。

各國家公園寵物入園相關規範
國家公園 能否攜帶寵物
陽明山國家公園 攜帶寵物到國家公園,應備有籠子或鏈條等防護措施,不要放任寵物在野地裡自由活動,如此可避免驚嚇其他遊客或干擾野生動物,亦可避免寵物在野外受傷或不自覺帶回傳染病的機會。
玉山國家公園 禁止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區,以及勿餵食野生動物。違反相關規定者,最高可被裁罰新台幣 3000 元罰鍰。
雪霸國家公園 禁止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及特別景觀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禁止攜帶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史蹟保存區及特別景觀區(公路沿線除外)。
台江國家公園 本處園區除七股六孔遊客中心及黑面琵鷺賞鳥亭為室內空間,為避免影響其他遊客權益禁止寵物進入外,其餘開放範圍多屬戶外空間,暫無特別針對寵物之禁止規定,惟為避免寵物驚嚇野生動物,干擾生態環境,或成為野生動物疾病之傳染媒介,仍請攜帶寵物隨行時需繫上繩索或置於寵物箱內。
墾丁國家公園 為維護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之安全,避免感染各類疾病,因此禁止攜帶各類寵物進入生態保護區,敬請見諒與配合。
金門國家公園 轄管之中山林遊憩區、榕園遊憩區、楓香林遊憩區、太武山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及各展館,禁止遊客攜帶寵物進入。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禁止攜帶寵物進入一般管制區(管一、管二)及特別景觀區(特一)。

製表/作者。資料來源為各管理處官方網站。

除了限制寵物進入之外,國家公園內也禁止餵食遊蕩犬貓。但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這種與都市接近、人文歷史悠久的複雜區域,餵食流浪貓狗的現象依舊難以杜絕。仍有民眾不顧勸阻與罰則,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持續餵食遊蕩犬貓,2018 年的調查顯示園內約有 78 處餵食點,這也使得應以保育野生動物為最優先的國家公園,長期處在流浪犬貓出沒於園內的窘境。

根據 2017 年的調查,光是陽明山國家公園 6 個主要遊憩區,自由犬隻的估計族群數量為 178~275 隻,儼然成為了小型的在地族群。相較之下,全台灣預估的石虎數量也不過 500 隻左右。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此路段,可發現民眾設置的流浪犬貓餵食點。攝/陳怡潔

民眾在國家公園設置餵食點的行為難以杜絕,園內遊蕩犬貓的數量自然難以下降。攝/陳怡潔

如何減少國家公園內的遊蕩犬貓

想要徹底解決遊蕩犬貓的問題,首先要先了解遊蕩犬貓的來源有哪些。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的研究顯示,多數流浪犬在一年後持續生存的比率低於兩成,意即每年都有超過 80% 的犬隻消失。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消失的族群量在隔年又會再度上升回相同的族群量。

國家公園內的浪犬數量遲遲無法降低的主要原因,正是來自浪犬持續在野外繁殖或是不斷有新棄養的犬隻出現。因此若要確實改善遊蕩犬貓的問題,有兩個層面可以著手:一是降低野外繁殖的數量,二是禁絕棄養的發生。

若要降低野外繁殖的數量,目前廣為人知的 TNVR 是四步驟的處置方式: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ion)、原地放回(Release)。在野外的遊蕩犬貓受到 TNVR 處置後,就不再有機會進入惡性的野外繁殖循環。

可惜的是,我們並不能將 TNVR 視為萬靈丹。主要原因在於一個地區必須達到 70% 以上的絕育比例,才會有成效出現。但在遊蕩犬貓數量最多且最容易發生衝突的鄉村近郊及國家公園境內,由於地域廣袤且經費、人力拮据,根本很難達到如此高比例的絕育成果。除了絕育比例難以達標外,將犬貓原放後,還是有可能和居民或野生動物發生衝突。

另一方面,法律上早已規定禁止棄養,且有寵物登記的規範。然而,新生的犬貓仍是源源不絕的被棄養,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目前的寵物登記制度僅採勸導方式,並未真正落實,在法律上完全不具有強制力。

國家公園犬貓議題需政府公民一起努力

抽絲剝繭後可以發現,國家公園內的犬貓管理議題,需要台灣社會多方面配合,並非一個單位就能獨立完成。

若要確實著手解決相關問題,不外乎是從法制、教育層面開始。從制定確切的法律規範、維持一定的執法強度,到教育社會大眾能分清毛小孩與野小孩的界線等等,許多面向都需要社會大眾及各政府單位共同配合。

就現況而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有非常多漏洞有待補齊,更需要所有台灣公民共同討論、決策及監督。

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流浪動物。圖/台大空間生態實驗室提供

你我動起來,為毛孩野孩進一份力

在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結構龐大、脈絡盤根錯節的問題面前,也許如同「雞尾酒療法」一般的複合式解方才會更實際一些。例如可以依地區特性做分級分區管理:有些地方適合做 TNVR,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全部移除或收容等等。

此外,全台灣的寵物戶口普查、寵物登記也必須強制執行,也許將來和人類的戶口普查合併執行,未嘗不是可行的作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台灣社會上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對於這個議題的責任與義務。無論是從現在開始關注這個議題,抱起家中的毛寶貝去施打疫苗及絕育,明天立刻去進行寵物登記,到任何開放地區散步時都記得繫好牽繩,不再強行攜帶寵物進入國家公園,甚至是勸說家中長輩停止放養的行為等等,這些舉動都可以為台灣所有遊蕩犬貓及野生動物盡一份心力。相信只要起心動念,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為黑暗的現況點起一盞希望的燈火。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登於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責任編輯/竹蜻蜓

The post 國家公園與流浪貓狗(下):為野小孩留下不被毛小孩打擾的空間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