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物理命題越來越新穎兼生活化?「素養導向命題」是怎麼回事?──〈科學月刊〉
文/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畫錯卡絕對是最令人最為懊悔的事情。圖/pxhere 每年 1、7 月的學測和指考可說是臺灣高中生的成年禮,各科試題出爐後,受訪考生、教師的反應和評論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題材。今(2018)年,受訪的考生和教師對物理命題的難易度反應不一,但共同點是:題目新穎、貼近生活情境,且需要閱讀理解題意才能作答,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強調的「素養導向命題」。 素養導向命題...
View Article幼童剛學寫字就要寫在格子裡?科學地看看學寫字這回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小學前是巧虎的,上小學後則是老師的。(誤?)圖/flickr 我家兩個小娃最近升上大班,幼稚園老師也開始教授注音符號課程,並分派回家作業。她們兩個過幾天就異常認真地在學寫字,而且嚴格告訴我一定要寫漂亮、寫整齊。如果稍微凸出去一點點,她們會很小心的擦掉再重來。...
View Article為什麼寧願自己亂來,也不願看一下說明書?──2018搞笑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你拿著某樣產品,不停地問別人要怎麼使用,美國人有可能會回答你:RTFM (Read the F××king Manual),翻譯成台灣的用語則是:「啊你不會自己看說明書喔?」。 但 2018 搞笑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卻告訴我們:不想看說明書是人之常情,這不單是使用者的問題,產品設計者也有責任,沒事不要做那麼多複雜的功能啊!大家根本很少在用!...
View Article為什麼不能下海?海灣中有隻海豚太熱情啦
編譯/陳志今 這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奇妙故事。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Brittany)的海岸城市布雷斯特(Brest),市長雷斯(Rober Lars)剛剛下達一個奇怪的禁制令: 禁止泳客和划船愛好者使用當地著名的布雷特斯灣。 原因?為了保護市民和一隻似乎是「發情中」的海豚──賈方。...
View Article人際的「溫度」,依附的基礎──依附理論系列(十四)
泛科學上一整個系列的依附理論文章,本系列卻還不曾討論依附的本質,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將要揭開關於安全感與愛的秘密。 本系列文章第一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如果你對依附理論有一些些了解,很可能會知道「依附」這個概念源自於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的研究。但在鮑比研究依附的同時,有另一個人則用了恆河猴,來研究何謂愛,他的名字,叫做哈利·哈洛...
View Article你聽得見「蚊音」嗎? 少年偵探入團大考驗!
作者/林怡秀│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 你聽過「蚊音」嗎?據說這是年輕的耳朵才聽得見的聲音!「蚊音」是日文的詞彙「モスキート音」,指的是 17,000 赫茲左右的超高音。由於人聽取高頻聲音的能力會隨著年紀退化,因此有些成人是聽不見蚊音的,小孩子或青少年則較有機會聽得見。現在我們就用下面這個影片來測試你的耳朵年齡,影片聲音不太悅耳,請注意耳機音量。 可以用來測耳朵年齡的「蚊音」...
View Article#快訊【2018年經濟學獎】想打造自強不息的經濟成長,別忽略知識和自然的力量
今年的經濟學獎項頒給了 William D. Nordhaus 和 Paul M. Romer,他們藉由擴大經濟分析的範圍,分別針對經濟與自然、經濟與知識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了解釋。 所謂「經濟」的核心,其實就在探討資源的利用;自然資源決定了經濟成長的限制,而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則能決定我們如何在這些限制下充分地使用資源。 想拚經濟?那你得關心下氣候變遷...
View Article為什麼比起數據,人們更容易相信個案?
社會中總會有許多來來去去的科學議題,從基改、食安到能源議題,每一個都能看到正反兩方戰到天荒地老。一方總是主要訴諸理性/科學/數據,另一方則是走感性/案例/經驗的路線。 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一兩則個案並不能代表什麼,大範圍的抽樣才有可信度才對啊。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View Article當你模仿黑猩猩時,黑猩猩也在模仿你──2018搞笑諾貝爾人類學獎
當瑞典隆德大學 (Lund University) 的湯瑪士.佩爾森 (Tomas Persson) 博士接到來自 2018 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通知時,他與研究團隊吃了一驚。 「我們不覺得我們的發現難以置信啊……可能這份研究聽起來有點滑稽 吧。畢竟,我們的確偷偷觀察了遊客們在黑猩猩區會做出什麼事來。」佩爾森說。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Ig Nobel Prize)...
View Article月票吃到飽讓乘客賺了,那為什麼捷運公司沒有虧本?
文/李品賢 今年 (2018) 四月份台北捷運推出定價1280元、30日吃到飽「公共運輸定期票」,只要買了這種套票,就能夠享有一個月公車、捷運任你搭。但是值得買嗎?想必每一個人購買前一定都想過這個問題,讓我們做個簡單的計算:假設一人每天花 NT 64 搭乘捷運,乘上 22 個工作天(這裡假設某人只需要搭捷工作,休息日待在家裡),我們得出總數NT 1408,高於最新月票NT 128。...
View Article「沒帶耳朵」上學去:容易被忽視的孩童「微聽損」怎麼來的?有什麼影響?
作者/林怡秀│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 阿明今年五歲,正值活潑好動的年紀,有禮貌又開朗,看到人都會精神飽滿主動打招呼,非常討人喜歡。唯一讓幼兒園老師頭痛的是他時常上課不專心,沒有認真聽。「阿明今天沒帶耳朵來上課!」阿明的爸媽常聽學校老師這樣說。...
View Article「這很好笑嗎?」幽默在夫妻之間不一定是個好東西?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該如何跳婚姻這場雙人舞?夫妻互動研究 「你快點回火星去吧!地球是很危險的。」在《少林足球》電影中,當周星馳對著趙薇說出這句話時,相信多數觀眾都笑了,但如果你對著自己的老婆或老公說出這句話,下場會怎麼樣呢?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周玉慧研究員,與團隊長期研究「夫妻互動關係」,發現夫妻間幽默的後果有好也有壞! 幽默有的時候在夫妻間不見得是好東西?...
View Article話總說不清楚該怎麼明瞭?你需要的是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員李佳穎專訪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江佩津、美術編輯|張語辰 語言是我們溝通的工具,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李佳穎研究員,觀測語言使用時大腦的反應,構築出臺灣語言使用與大腦關係的資料庫,包含從嬰幼兒語言發展、學齡閱讀障礙、老年老化失智、腦傷者使用語言的情況。 除了探索語言使用和大腦的關係,李佳穎團隊也基於研究成果,設計遊戲與輔具,協助需要的人。攝影│張語辰...
View Article積跬步以至千里:用專業為人類前進奠基的研究者們──2018 唐獎得主演講紀錄
本文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企劃執行 文/文詠萱 文字編輯/翁郁涵 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9 月 22 日,2018 年唐獎得獎者齊聚台北,一同帶來整日的精采演說。由法治獎開始,漢學獎結束,得主們從各自的專精領域提出增進學術研究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建議,以及多年研究的成果分享。 他們為青年學者指路,也為世人留下學習典範,有匪君子,終不可諼。...
View Article投完票就能洗洗睡?可是瑞凡,佛系參與無法讓臺灣更民主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林承勳、美術編輯|張語辰 為什麼要研究「民主改革的政治」? 雖然經過幾次政黨輪替,但臺灣的民主其實還處於新興階段。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的蘇彥圖副研究員提醒:民主改革往往困難重重,尤其是大家最關心的修憲;然而面對民主改革的困境,仍有公民可以一起努力的政治策略。 2018...
View Article為何處處都是神預測?霍金真的成為了章魚哥的接班人,神算世界盃冠軍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31 案情:霍金是章魚哥的接班人? 今年(2018 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一年下來就選舉的結果,有著各式各樣的預測、算命,好不熱鬧。 對此,台灣的媒體也免不了要報導一番,譬如在〈大選年「神」預測?年底選舉藍綠 6 比 4 柯連任難!〉這則報導中,政經預言家 Master Wong 預測,如果國民黨派蔣萬安出來選台北市長的話,柯文哲就會輸掉。在〈究竟誰有總統命?命理專家斷言柯...
View Article薪資該不該透明化?──《BBC 知識》
作者|摩亞‧薩納(Moya Sarner):自由作家兼編輯 譯者|高英哲: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長期合作譯者 我國主計處公布去年兩性薪資差距為 14%,女性需多工作 52 天,才能達到男性領到的年薪。有人說薪資完全透明化是解決之道,不過我們真的準備好告訴大家自己賺多少嗎?...
View Article「魚肉好吃嗎?」人面魚的都市傳說從何而來?我們又為何會在魚身上看到人臉?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人面魚」的都市傳說? 「人面魚」又稱「人頭魚」,流傳於1994年,距今已20多年。傳說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某天一群人到溪邊釣魚,其中有人釣到了一條巨大的吳郭魚,眾人立刻將其烤食。當大家吃喝得正高興,忽然聽見一個蒼老的女聲,操著台語問:「魚肉好吃否?」...
View Article網路霸凌雖然沒有想像中普遍,但依然值得我們注意與省思
文/王承諺│目前住在後山的研究生一枚,不研究身邊好山好水,卻對社會科學情有獨鍾,喜歡嘗試一切事物,分享科學新知! 所謂網路霸凌...
View Article賀建奎現身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他回答了哪些問題?
暨之前引發軒然大波的新聞發表後,賀建奎今日 (2018/11/28) 出席了在香港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主辦方在演講前聲明對於賀的發表事情並不知情,而他提交給會議的簡報檔中也沒有提到關於雙胞胎的資訊。但是基於言論自由以及各方考量,他們最終決定讓賀如期上台發表,並且給予了他獨立的發表和提問環節。 峰會官網直播截圖。 前期實驗在動物身上修改 CCR5 蛋白...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