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致豪 (執業律師;台大心理研究所博士生)
(續上篇)
指標9. 與其他既存的科學領域之間欠缺連結性
科學領域百百種,由於研究方法、基本原則、證立邏輯與倫理規範基本上相通,而每一個科學理論的生成都有賴於先前各領域科學家的相關成果,因此雖說是單一領域的科學研究,到最後往往會與其他科學領域產生連結,進而透過這種連結或驗證、或強化、或修正自己領域的理論假說,或衍生出新的理論來。
條條大路通羅馬,路與路之間,總是相連結的。
但是在偽科學,我們往往看不到這種與其他既存科學領域或知識相連結的現象,也觀察不出偽科學累積前人知識、進行修正辯證的過程。偽科學能連結的對象,往往只有它自己。
來舉個大家都很著迷的例子吧:犯罪剖繪(criminal profiling)。我到犯罪現場繞了一圈之後,看了一下相關報告,就可以告訴你:犯人身高170到180之間,白人男子,外表英俊,幼時有受虐經驗,或許曾經嚴重傷害過學校同學。目前做的是不起眼也無須與他人接觸的工作。
超酷,不是嗎?
有人說它是犯罪學,有人說它是心理學。但你仔細看,其實它都不是。他就是一種觀察經驗值所得的累積。白話,就是「直覺」;也就是用猜的。
無論是暢銷書當中的FBI教你如何辨識身邊的心理病態者(這是一本書…),或者法院在沒有物證的狀況下,憑藉偵查機關或者它所囑託鑑定的「專家」所提出根據犯罪態樣(modus operandi)進行的剖繪推測,你會發現在這樣的著作或者鑑定意見當中,與既存被接受的科學領域和它們的實證研究成果,不管是心理學、精神醫學、犯罪學等的既存研究成果和方法論基礎,往往連結不起來。
事實上,許多研究分析都已經指出:所謂的犯罪剖繪,正確的機率跟丟銅板差不多;之所以這麼出名,是因為只有猜對的案件會被大肆報導之故。
法院若以過去他案的行兇手法來推測本案的兇手可能是同一人,同樣犯的也是這「我猜猜猜」的毛病。當然,被告伏法,人心大快之際,誰在意科學跟邏輯問題呢?
指標10. 愛用看起來了不起的新術語。
唐牛說得好:「叉燒飯就叉燒飯,多加個荷包蛋,最多也只不過是二十二塊錢一碗。還"黯"甚麼"然","銷"甚麼"魂"阿?」
很簡單。黯然銷魂,聽起來多厲害。
術語跟專有名詞的運用有多頻繁,正好足以表現一個研究者或者實務工作者的與他人溝通並接受挑戰的自信有多弱:越愛躲在術語或專有名詞後面的,往往越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當然也越討厭別人問到底。
他們希望透過大量術語的利用來建構權威感,嚇退行外人–這別說是偽科學界,幾乎專業人士都有這問題。
那在偽科學界呢?由於懼怕外人透過不斷提問拆穿證據與論理邏輯的薄弱,或者研究的欠缺,或者先前我們提到的這種種問題,偽科學的倡議者往往更愛大量利用借來的或自創的術語,然後對這些術語的內涵偷天換日,跳過邏輯,偷渡自己想講的結論。
例如,新近借用神經科學名詞概念與功能性核磁共振作為名義的「現代顱相學」宣稱:我只要用各類腦部造影設施(fMRI, SPECT, PET, CT等)去掃你的腦部活動,看看你是PFC、前迴帶扣、海馬迴或杏仁核的葡萄糖代謝指數與血流指數,就可以探知你是否說謊,甚至可能透過你的腦部活動形態與其他類型罪犯的相比對,來預測你日後會是哪一類的犯罪人。
這個理論,透過台灣極富盛名的超譯教授譯成書引入之後,據說有意要跟科技部還有法務部攜手合作,弄一個盛大的犯罪偵防專案,拿一筆前所未有的預算(又是一個學術山頭啊)。看來,台灣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時代即將正式到來啊,可喜可賀。
一般人在看完上面那一堆專有名詞之後,有幾個有勇氣去挑戰這麼「科學」的研究,然後把心裡的問題問出來呢:
fMRI跟其他腦造影技術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連說謊的神經生理機制都無法探得真相,請問你是用什麼機制要去找出未來犯罪人啊?
但是我跟你賭:如果真給超譯教授弄成了,大量的審檢人員一定買單。
這也難怪,誰不希望我們國家在某個「科學」領域執世界的牛耳呢。現代顱相學應該是個不錯的機會。
(續下篇)
The post 司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十個有用小指標幫你辨識偽科學(七)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