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社會群體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非吃不可!食物會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嗎?—《BBC知識》

$
0
0
  • 文/莉莉安‧安奈可(Lilian Anekwe)
  • 譯/王怡文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1_影像_0001

是否有些食物具有像尼古丁、酒精或鴉片一樣的成癮性?科學家還沒有定論。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你像餅乾怪獸一樣,把「吃」視為嗜好?

或是覺得自己得了「巧克力癮」、「迷上」某種汽水不喝不行?

對於每天都要進食的我們而言,食物成癮是否真有其事?

為什麼有人支持這個說法,有人卻極力反對?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肥胖了。是因為一些人對某些食物上癮嗎?2013 年美國康乃狄克學院有項研究認為,奧利奧(Oreo)「跟古柯鹼一樣有成癮性」。研究同時指出,有些過重者的行為確實有上癮徵兆,像是無法不吃某些食物,或是因壓力而攝食過量的傾向等等。但並非所有過重者都如此,「食物成癮」是否確有其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成癮。《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診斷物質成癮疾患的標準包括產生耐受性(tolerance)、具有戒斷症狀,以及依賴性。最新版 DSM-5 還加上「渴求,或有強烈欲望,或迫切想要攝取物質」。

大腦的運作,是診斷成癮的關鍵。成癮會影響與愉悅、酬賞以及決策相關腦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也就是腦細胞和腦區之間溝通用的化學物質。經過一段時間,先前曾獲得酬賞(例如食物、性、酒精與藥物)的記憶會造成像是渴望的生物性反應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4_影像_0002

糖促進多巴胺分泌,啟動腦內的酬賞迴路。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耶魯食物成癮量表(YFAS)是研究者運用上述概念分析飲食的最佳工具。YFAS 是一份 25 題的問卷,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艾胥黎 • 吉爾哈特(Ashley Gearhardt)在 2009 年所制定。她相信成癮機制確實影響著飲食問題。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4_影像_0004

吉爾哈特的食物成癮實驗室(FAST Lab)探討受試者的飲食行為。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我的研究目標是,如何找出最有可能食物上癮的那群人?為此,我制定了耶魯食物成癮量表,不以體重判別誰可能是成癮饕客,而採取與其他成癮症一致的標準。我們能夠以此為起點,探討這群人是否有行為、認知或生物上的特徵。」

其中一項實驗,吉爾哈特先讓受試者觀看巧克力奶昔之類的「點心」圖片,再給他們實物。她發現,飲食行為「比較像」上癮的人,在接觸到「上癮提示」(點心圖片)時,腦中的酬賞及欲望相關區域,比觀看其他圖片更活躍。比起攝取其他非成癮性食物,他們喝到巧克力奶昔之後,腦部的抑制反應也較低。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4_影像_0001

耶魯食物成癮量表的受試者,認為披薩是最具「成癮性」的食物。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表示這群人對『環境裡有這種食物』的提示很有感覺。」吉爾哈特解釋,「一旦他們開始進食,腦中那些幫忙踩煞車、讓人停止進食的迴路可能也運作得沒那麼好。」

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傳統型」上癮的人身上。吉爾哈特認為,這更加強化食物成癮的合理性。在另一項研究中,吉爾哈特的團隊找來 500 名受試者完成 YFAS 量表,並且寫出自己在讀特定句子時想著哪些食物。一如常理的猜測,冰淇淋、巧克力、餅乾以及甜點,果然名列前茅。吉爾哈特認為,我們的大腦對這些食物,還沒演化出好對策。

肥胖大問題

我們現今的飲食遠比過去更精製,也更多糖,而這也展現在我們的腰圍上。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數據顯示,1993 年到 2013 年間的成人肥胖比例,男性從 58 % 成長到 67 %,女性則從 49 % 提高到 57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這些數字還會再攀升,以英國為例,到了 2030 年男性會高達 74 %,而女性則為 64 %。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4_影像_0003

現代飲食的含糖量比過去更高。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然而,食物成癮研究多半來自動物實驗,或短暫的人類實驗。儘管有個過量進食者支持團體已擴展到英國等六個國家,擁有 6,000 名會員,但尚未有任何完善的科學研究。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食物酬賞機制的希沙姆 • 濟奧丁博士(Hisham Ziauddeen)認為,這些使得「視食物成癮為醫學症狀」的想法,不是那麼站得住腳。

支持食物可能有成癮性、或者食物成癮確有其事的證據,其實非常薄弱。」他說,「但我不會說它絕對不存在。若從飲食異常患者所描述的廣義症狀來看,少數人異常飲食問題看起來很類似上癮,並且有著與酒精、藥物上癮者相同的感受與經驗。」

但濟奧丁博士並未信服 YFAS 對食物成癮的鑑別度,以及對他這種「懷疑者」的說服力。濟奧丁認為,「耶魯量表得分很高的人,在其他傳統的飲食異常評估也同樣獲得很高的分數。所以這個量表能夠衡量一些飲食異常患者的行為,但沒有真的掌握特別的證據。」

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食物成癮是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概念。英國諾丁漢大學代謝生理學教授宜安 • 麥當諾(Ian Macdonald)便是其中一位,他認為我們很難將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行為視為成癮。酒精和藥物之類的東西,基本上是一種選擇,但飲食不是。

「食物成癮」反作用

「我不認為『食物成癮』一詞有什麼幫助,也認為不應該鼓勵大家把『成癮』一詞和特定營養素(例如脂質和糖類)或食物(例如巧克力)併用。」麥當諾說,「每個人都必須進食才能生存,所以成癮會比一般飲食更加極端。灌輸大眾這些詞並沒有幫助,他們可能會把它想成類似海洛因、尼古丁或酒精上癮,但事實並非如此。」

麥當諾說他即使身為臨床醫師,也不願意使用「食物成癮」一詞。「我不認為專業人員應該用這個詞,除非他們把這些詞彙定義得非常清楚。心理學界現今認為,『飲食成癮』一詞有助於描述對於特定食物(或一般食物)渴求改變,或行為改變的現象。然而,就連這些也可能被不當使用與過度解讀。」

不難看出,成癮概念可能產生的反作用。把「食物成癮」貼上疾病標籤,可能造成或強化,我們對於過度進食無能為力的認知。如果有人告訴你巧克力有成癮性,或天生的生理機制會讓你迷上垃圾食物,那你「吃得健康」的新年願望會更加努力執行還是相反?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營養、行為與腦如何控制食欲的彼德 • 羅傑斯教授(Peter Rogers)說,把食物成癮視為一種症狀,可能帶來無法預測的影響。「『食物成癮』這類標籤可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它直接影響我們飲食、感覺飢餓,以及想吃東西的體驗。」

他發表在《食欲》(Appetit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探討食物成癮資訊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與偏好。此研究先讓 60 位受試者閱讀科學家證實或推翻食物成癮之存在的「報導」,然後試吃健康與不健康的食物。

「剛讀過『食物成癮真有其事』的人,很有趣地分成兩派。」羅傑斯解釋,「有些人吃很多,有些人真的吃很少。這符合一項理論:有些讀過訊息的人想,『我管不住自己』,然後投降;而有些人想,『這些食物有成癮性』,接著抗拒。這意味著大家接觸越多食物成癮資訊,越容易在面對特定食物時,產生有益或無益的成見。」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5_影像_0001

食物讓人上癮_頁面_5_影像_0002

有些人形容自己與含糖飲料(上圖)的關係,就像酗酒者與酒精(下圖)。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這或許能為治療過度進食提供線索。倡導有些「問題食物」容易過量,而需迴避的觀念,也許就能仿效控制傳統成癮的完全戒除模式,處理此問題。

然而,在可能療法確立之前,必須先對食物成癮是否真有其事、以及它(若確實存在)的運作原理有共識。目前要專家達成共識,還有得等。顯然,有些人確實渴求某些食物,但我們並不完全了解背後的成因,以及吃下渴求的食物會得到什麼酬賞。有待琢磨的事還多著呢!


14856198_1606254982733388_9054518275349422904_o

 

本文摘自《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第 63 期(2016 年 11 月號)。

 

The post 非吃不可!食物會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嗎?—《BBC知識》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2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