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宗教一定相互衝突嗎?—《愛因斯坦自選集》
本文第一部分於 1939 年 5 月 19 日發表於普林斯頓神學院,收錄在 1950 年《晚年文集》。 在十八世紀末葉與十九世紀,普遍認為知識和信仰之間有無法妥協的衝突。在先進之士的心中流行一派見解,主張應該是由知識逐漸取代信仰的時候了,未以知識為根據的信仰稱為「迷信」,必須加以反對。根據這派主張,教育唯一的功能是開拓思考與知識的道路,而學校是民眾受教育最主要的機關,應當專門為此而設。...
View Article新聞嚇死我了!這些食品究竟能不能吃?—《科學研習》
文/李暉|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媒體傳播流於理盲而濫情,民眾基於對「化學」的恐懼和對公務機關的不信賴,往往驚恐而莫知所從。本文從科學的角度,說明食安把關的標準以及媒 體常見的濫情手法,建議一般大眾基本的理性判斷原則,以期培養判讀相關新聞之素養,不傳播不實謠言。 食安與媒體 臺灣重大食安事件從未停過。據維基百科「臺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顯示, 2010...
View Article只會把食物放冰箱是不夠的,更要瞭解有效日期和保存方式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周志輝|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榮譽特聘教授 只會放冰箱這一招是不夠的,更要瞭解有效日期的意義及適當的保存方式。圖 / By Philip Brewer @ flickr 你有想過丟進垃圾桶的是垃圾還是食物嗎?沒有!因為你只會看賞味期限。 法國民眾每年都會丟棄大約七百萬公噸的食物,其中有 67 %是被消費者丟棄,另外有高達約 80...
View Article如果小孩真的遇到怪物來敲門,我們該怎麼辦?
上一篇提到《怪物來敲門》這本書,裡面的青少年主角康納因為現實生活壓力過大,而在夜半時分召喚出怪物來幫忙。我在上文已經分析過,這個怪物可能比較像是惡夢,只存於夢境之中,而不會過渡到真實世界來。但有沒有可能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真的遇到怪物了(或者台語說的「跨丟鬼」),那個時候大人該怎麼辦?...
View Article海盜灣如何從分享網站變成執政黨—《資訊分享,鎖得住?》
審查讓反盜版變成反異議人士 雖然研究顯示網路有種種好處,很多國家還是千方百計從中作梗,不讓國民順利上網。網路封鎖和斷線是某些政府的最愛,穆拉巴克(Mubarak)時期的埃及如此、軍政府治下的緬甸如此,中國新疆每逢維吾爾族起事也是如此。大多數人一想到中國的網路,浮現腦海的就是該國的防火長城(Great...
View Article無限小如何形塑現代世界?
我是數學白痴,真的。很多人以為唸理科的,數學一定很好,才怪。因為我數學不好,所以才選擇唸生命科學,只是唸了才發現,原來還是要面對不少數學,如生物統計、計算生物學、生態學、族群遺傳學、分子演化,都用了不少數學,更甭提大一大二還得要上的微積分、物理和物理化學。 最近有部電影《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View Article非吃不可!食物會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嗎?—《BBC知識》
文/莉莉安‧安奈可(Lilian Anekwe) 譯/王怡文 是否有些食物具有像尼古丁、酒精或鴉片一樣的成癮性?科學家還沒有定論。圖 /《BBC 知識》國際中文版提供 你像餅乾怪獸一樣,把「吃」視為嗜好? 或是覺得自己得了「巧克力癮」、「迷上」某種汽水不喝不行? 對於每天都要進食的我們而言,食物成癮是否真有其事? 為什麼有人支持這個說法,有人卻極力反對?...
View Article一輩子的科學課,不是學好科學,而是學會讀科學—《科學研習》
文/李松濤|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21 世紀的學生所應具備的新素養,其具體表現就是可以在網路或是其他媒體環境中找出重要的問題或議題,尋找到需要的資訊,可以批判地評價這些資訊的用處,整合這些資訊來回答問題或是解決問題。 21 世紀的學習成果 當代 21 世紀的教育核心理念就是「素養」與「能力」的教育。 根據美國 21 世紀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View Article微整形用尖針會打瞎眼,鈍針才安全?
2016 年 6 月美容醫學會開了一個記者會,說明他們對於微整型打填充物質(玻尿酸、微晶瓷、舒顏萃…這類東西)的安全指引意見,結果新聞報導出來,看起來有點誇張,似乎寫成美容醫學會「只建議」醫師使用「鈍針」施打填充物。 這篇報導可能會誤導很多人,所以希望在這裡寫清楚一點,希望大家瞭解「尖針」跟「鈍針」到底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選擇「尖針」或者是「鈍針」?...
View Article變質容易保存難?對抗微生物大作戰—「PanSci TALK:食品保存技術大解密」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家裡的倉庫或櫥櫃除了一堆雜物,是不是也少不了一箱箱的泡麵和罐頭呢?仔細想想,這些食品放了這麼久不會壞嗎?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能放這麼久,一定加了防腐劑!」先別這麼快下結論,2016 年 11 月 4 日的「PanSci TALK:保存不只靠防腐劑!?食品保存技術大解密!」,邀請到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的丁俞文老師來講解那些食物沒告訴你的事。...
View Article像《六弄咖啡館》一樣的遠距離戀情,常常以分手收場?
蔡心怡:你怕的是遠距離? 李心蕊:我怕的是未知數。 在《六弄咖啡館》電影當中,這一句淺白的對白,道盡了許多遠距離戀愛者心中的不安。畢竟,當兩個人沒有辦法時常碰面時,彼此之間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確定的感受,而這些未知數,正是許多猶豫該不該進入遠距離戀愛,或是正在談遠距離戀愛的人的心聲。...
View Article都是塑膠惹的禍?到底什麼是塑化劑?──「PanSci TALK:都是塑膠惹的禍?」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馬嘉駿 │ 自由寫手,喜歡文字喜歡歷史喜歡吃,人生只要有這三件事就滿足的簡單動物。曾經幻想成為大氣學家,覺得科學速度太快,更應該好好記錄。 生活中處處充斥塑膠用品,從早餐到消夜幾乎無法避免拿著塑膠袋、塑膠容器,就連你在看這篇文章的同時手還摸著塑膠滑鼠……究竟與塑膠的長期接觸,是否導致我們天天都在吃塑化劑?2016 年 11 月 12...
View Article承認吧,其實你根本沒想到要省電?
本文由工業研究院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宣導減少使用包裝紙時要提到正迅速消失的熱帶雨林、少用塑膠吸管要附上海龜照片、講省電更不能漏掉可憐兮兮站在一小片薄冰上的北極熊,彷彿扣上道德的大帽子,大家就會更身體力行、誠惶誠恐(?)的愛護地球、節能省電。...
View Article搞懂七大類塑膠使用法,才不會餐餐吃「塑」──「PanSci TALK:都是塑膠惹的禍?」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馬嘉駿 │ 自由寫手,喜歡文字喜歡歷史喜歡吃,人生只要有這三件事就滿足的簡單動物。曾經幻想成為大氣學家,覺得科學速度太快,更應該好好記錄。 自從塑化劑風波後,你在使用塑膠容器時是否總會心驚驚?深怕高溫微波或是容器本身溶出塑化劑污染食物? 2016 年 11 月 12 日「PanSci...
View Article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那你認識食品的「盛裝容器」嗎?
文 / 李霜茹│自由寫手,商院挾帶數位內容與科技畢業,目前在歐洲遊蕩中 各式各樣的外食盛裝容器你都了解嗎?圖/Rical Hsieh @ Flickr 在台灣,走幾步路就有小吃店或便利商店,方便又便宜,因此國內外食族比例相對較高。但在方便之餘,你是否想過,每天盛裝食物的容器怎麼來?材質是什麼?用這個東西裝熱熱的湯麵,適合嗎?...
View Article從奧寺學姐一般人的角度看《你的名字》:瀧,你是不是有解離性失憶症?
《你的名字》為日本動畫導演最新力作,在日本引起巨大的觀影人潮,日前票房已經接近兩百億日元;在台灣也成為史上最賣座的日本電影。故事主要陳述男女主角立花瀧與宮水三葉,因為不知名原因在睡覺時刻靈魂交換,進而交織出動人的愛情故事。...
View Article書到底會不會暢銷?靠電腦來「占卜」一下—《暢銷書密碼》
電腦當然不會閱讀,至少和你閱讀本書的方式很不一樣。不過電腦可以用處理程式語言的方法讀書,它們先「看書」(也就是先接收資料),再把資料區分為人類所謂的意義單元,像是字母、標點、字詞、句子和章節等。所以電腦的確能模仿人類閱讀,而且訓練過程愈嚴謹,理解程度就愈擬真。而人類讀者和機器讀者的差別在於,人類知道他們閱讀的內容有意義。話雖如此,電腦的閱讀方法卻能讓我們更接近小說描繪的細節,就連閱書無數的文評也甘拜...
View ArticleJ. K. 羅琳隱姓埋名寫新作,電腦30分鐘破解她的創作指紋—《暢銷書密碼》
2013 年 7 月初,某位美國教授接到了一通來自大西洋對岸的電話,話筒另一端的陌生人請他破解一道謎題。一週內,他成為了鎂光燈的焦點,所有的國際報導都是他的消息。 這很像丹.布朗筆下的情節,寫成小說搞不好還能賣出幾百萬冊。但這是真人真事,主角並非《達文西密碼》的羅伯.蘭登,而是派崔克.卓拉;卓拉的研究領域不是象徵符號學而是「文本計量分析」,而這次他要研究的對象也不是天主教教會,而是 J. K....
View Article摩登原始人(上):現代行為的起源
有人覺得人類是超越萬物,高踞其上的萬物之靈,也有人認為人類沒什麼特殊,只不過是另一種生物。較為合理的說法也許介於其間:人類獨一無二,再也沒有第二種生物與人相似。 古代人類的畫作,除了人類以外,沒有第二種生物會創造這樣的作品。圖/取自 ref 6...
View Article摩登原始人(下):成為文青的第一步
本篇為《現代行為溯源》之續篇,請先閱讀《摩登原始人(上):現代行為的起源》。 現代人在移民歐洲以前,表現出現代行為的證據,主要有「生存策略與技術的進步」,以及「展現出象徵思維」兩類。現代人起於非洲,但有趣的是,相關遺址中距今最久的反而不在非洲,而是非洲旁邊的黎凡特。 距今 5 到 10...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