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問 / 鄭國威 撰文 / 沙珮琦
臺灣最早出現的人類遺跡距今已有近 3 萬年的歷史,有了這樣的認知,你還會說臺灣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志興副館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源起:「卑南遺址」出土
1980 年代,由於南迴鐵路的興建,卑南遺址跨越了千年光陰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遺址的面積超過 30 萬平方公尺,為目前臺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卑南遺址的出土引發國人高度重視,也推動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誕生。
本次泛科學專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林志興副館長,與讀者分享史前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史前館成立的時代背景,是個臺灣經濟讓人充滿信心的年代,加之於教育預算回歸、挹注於教育項目的經費增加,人們關於文化資產保存意識也正覺醒;在這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下,史前館、海生館、海洋館紛紛應運而生。
只是,史前館的誕生也並非就此一路順遂。全程參與籌備期的林志興副館長笑著說,在當初的想像中,曾設想過高達 200 人的規模;只可惜,到了正式開館的時候,臺灣的經濟成長已漸趨緩,僅能以籌備處的 39 名人力運作,其後幾年又遇海棠颱風造成嚴重損害,以及中央政府縮編,可說始終在資金、組織人力規模和資源等多重挑戰下奮力求存。
不過,即便面對這麼多挑戰,史前館卻始終沒有忘記本身的第一任務、第一目標:理解臺灣的史前文化以及人類在臺灣發展的故事。
林志興表示,為了到完成這個重要使命,必須從典藏、研究、展示以及教育推廣的幾個面向一起去充實、發揚;最終希望能產生休憩的功能,「讓大家都願意來這裡一探、做休閒或知識型活動」。
認識臺灣史,要從周邊互動開始
林志興認為史前館是發現、深化、創造臺灣價值一個很重要的機構。臺灣最早出現的人類遺跡距今已有近 3 萬年,但具有「歷史紀錄」的時間的確比較短。造成臺灣的史前史常常在論述中被忽略、甚至被視作「他者」。
但是,從史前史的角度可以發現,這個常常被我們自己所忽略的島嶼,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台灣南島文化大約成形於新石器時代,除了是人類居住地外,也有許多富有冒險精神的祖先們「路過」此地。因此,臺灣在人類遷徙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值得探討。
而即使來到了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時代,臺灣的位置依舊重要,不但是元宋海上航線的重要據點;也在地理大發現後,成為各殖民國眼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說到這裡,林志興興奮地分享到史前館與日本科學博物館所合作的「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台灣沖繩航海探索計畫」,這項計畫的起因是由於日本的海部陽介教授在研究後發現到日人祖先原是來自海上,也相信沖繩群島上的史前人類是從臺灣渡海遷徙過去的。
為了驗證這項大膽的假說,台日雙方自數年前開始合作,測試了草船、竹筏等等可能性,還找來了一群僅讓富有經驗的划船手負責航行。計劃最終的目標是在 2019 年重現當年史前人類遷徙的過程;彼時將屏除一切現代器械,完全仰賴船手的經驗和判斷,到底星星們究竟會不會將船手帶往正確的方向呢?重現的結果實在是很令人期待呀!
從臺灣划船到沖繩,這樣的計劃是不是聽起來很想是在做夢呢?但或許,就是因為有著各式看似不可及的夢想,才支持著史前館一路走到現在。館中的成員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林志興便談到,要弄清楚臺灣的歷史,不僅要從臺灣認識臺灣,更要知道臺灣如何和周邊區域產生關聯,才能知道故事如何發生。而現在,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藏在地底下、在深海裡,正等著我們去挖掘。
史前館的現在:強化研究能量、國際互動、教育推廣
而既然說到了做夢,我們就不妨再做得更大一些吧!假設沒有任何資源和資金的限制,史前館會想要推動什麼樣的計劃呢?
林志興相信史前館主要可以往三個方向努力,首先,便是強化、加深研究能量成果。在這點上面,日本就很值得我們效法。根據自身的觀察,林志興發現到兩國人民對於文化資產的敏感度和關切度有差別,日本對於文化歷史的興趣和素養都極高,文化資產保護系統也更加完整;此外,各地方政府也都有設置「文化資產中心」,報章雜誌也常有相關報導。反觀台灣的史觀,仍以漢人的史觀為主。在回首臺灣歷史,尤其是史前史的部分,有時不會意識到「那就是臺灣自己的歷史」。
而現在的史前館在新館長上任後,便一直在力推中長程目標,也不斷檢視史前館未來的發展方向。現階段仍在調整,將來預計會配合前瞻計劃的發展來推動。
而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國際互動,多做文化外交,用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也帶著世界走進來。近年來,史前館一直有在進行跨國的館際合作,除了上面提到的「跨越黑潮」的例子之外,林志興也分享到了過去和紐西蘭奧克蘭博物館合作的「VAKA MOANA大洋之舟──南島先民的航行」臺灣巡迴展,藉由特展規劃,讓人們重新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南島語族的歷史。同時,史前館從去年開始逐步將展覽帶去東南亞,前年更有展覽在紐約文化廣場展出,這樣的雙向交流,實在是件十分精采的體驗。
而除了本國研究、國際交流之外,林志興也期待史前館可以做更多出版、展示以及教育的推廣,好讓民眾更加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而在其中,教育推廣尤其重要,也是史前館多年來堅持深耕的領域。這樣的推廣,基本循著幾個方向在進行:
- 展示教育活動:搭配展示教育的主題來進行衍伸性的教育推廣工作,例如在特展期間規劃闖關行程。
- 舉辦常設展:規劃許多學習活動,讓到訪者可以進行配合,也設計了許多學習單,讓兒童可以透過活潑的方式留下參訪紀錄。
- 設立教育資源中心:針對青少年和兒童規劃內容,受到地方社群歡迎,成為許多家庭假日的首選。
- 巡迴教育活動:博物館同仁規劃到校服務,只要學校提出申請,博物館就會前往教學現場提供課程服務。服務範圍不限台東,也曾造訪屏東和高雄的偏鄉地區,這是因為史前館屬於國立博物館而非地方博物館,服務的範圍自然沒有侷限。
林志興說,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型式的教育推廣在史前館發生。由於史前館所在的社區有些家庭的經濟比較困難,父母假日還需要工作,這是他們就會讓小朋友待在博物館裡利用資源學習。雖然這樣類似「托兒所」的模式並非教育資源中心設立的初衷,林志興卻笑著道,這樣的行為其實展現出了家長的信任,代表他們相信這個場所是可以幫助孩子的重要地方。
內容史前展示先進:數位館藏,沉浸式體驗
走過了這些年歲,史前館除了不斷精進展覽與服務品質外,也嘗試著將豐富館藏數位化,只是,數位化的速度常常跟不上龐大的標本量;而若要讓這個系統與外部連結,實在是極為浩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力和資源。
等等……這樣會不會跟不上時代呀?別擔心,其實史前館已經在數位化上面做了各種努力:在你真正踏入史前館之前,你除了可以在官網上獲得展覽資訊,而臉書的粉絲團則會即時通知你新的活動;另一方面,你也能先上 YouTube 頻道看看各種教學影片,讓你進到展場就如在逛自家後花園。
真正到了展館,除了有詳盡的導覽 App 外,也有許多展示互動裝置,應用時下流行的 AR、VR 技術,打造沉浸式的參觀體驗。但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才不呢,為了讓你留下最美的記憶,你可以利用 App 保存參觀紀錄,此外,若是想要回味,還有 3D 書籍可以讓你一解相思。
雖然過去前往史前館的交通方式相對不便,但現在史前館也即將「擴大領地」,前往台南科學園區迎接新的分館,林志興認真地表示,希望「用科學的方法來籌建歷史的場域」,也希望科學與人文的相互結合成為能看見、實踐的存在。如果你想更知道台灣淵遠流長的故事,不妨下次挑個晴朗的周末,去史前館走走吧!
The post 沒聽過淵遠流長的臺灣故事嗎?讓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講給你吧!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