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才不是討厭鬼!和李國偉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 賞心悅目的藝術、每天使用的電腦,竟然都源於數學?中研院數學所的李國偉兼任研究員,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我們的生活中。 數學考題寫不出來,是許多人難忘的痛苦經歷。數學真的那麼討人厭嗎?數學家李國偉為數學「平反」,他認為數學讓學生討厭,是因為現行的教育多強調「解難題」。當難題解不出來,就會開始懷疑:數學到底可以做什麼? 數學可以變成藝術...
View Article當營養流行病學遇上資料科學:找出營養與疾病之間的關係
「營養流行病學」遇上「資料科學」 對實驗室的印象,還停留在瓶瓶罐罐的冒煙反應嗎?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研究員,以 Dry Lab 研究營養流行病學,透過資料分析找出大眾的健康問題與飲食對策。 潘文涵團隊以 Dry Lab 探討營養與疾病的關聯。圖/林婷嫻、張語辰 潘文涵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營養流行病學系研讀博士時,接觸到以統計分析為研究法的營養流行病學領域 。...
View Article如何測量比情人心還難捉摸的「量子位元」?量子電子元件實驗室直擊!
編按:作為直屬於總統府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放參觀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來親眼看看實驗室、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天。科學研究需要大眾的了解與支持,頂尖的研究更不例外。 2017 年的開放日包括了超過 300 場的人文、科普活動讓科學初心者刷經驗值,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精采的參觀內容吧! 2017 年 10 月28...
View ArticleAI能做什麼事?從工人智慧到人工智慧,如何期待又不怕受傷害?——機器學習月/人工智慧跨域領袖營
中研院人工智慧系列活動 當有些人喊著 AI 會殺人,有些人搶先用 AI 來做聰明的事,甚至是救人一命!本文取自中央研究院「機器學習月」與「人工智慧跨域領袖營」活動內容,聊聊各領域最新的 AI 發展與應用。 用 AI 救人:觀察細微脈博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若你曾在國文課本讀到這段,可曾驚嘆沈復的好眼力? 現在你可以拍拍沈復的肩膀說「以...
View Article科學家也要休息!科學研究人員的「職業過勞」危機──《物理雙月刊》
文/常雲惠 |紐西蘭懷卡托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學士後,紐西蘭公務員。目前定居紐西蘭,為科普讀物譯者。 本文編譯自 Commentary: Surviving scientist burnout, Physics Today, 2017, 70.9: 10-11. 作者為 Luigi Delle Site,柏林自由大學 「職業過勞」是急需科學研究社群關心的議題。圖/Cory M. Grenier...
View Article細胞那麼多種,為什麼選擇研究「神經細胞」?神經科學家陳儀莊專訪
研究神經細胞,探索醫學新機會 人們可以感覺到身邊的一切、隨心所欲,依靠「神經細胞」健康地運作。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陳儀莊特聘研究員,懷抱著對生物細胞的好奇,探索神經退化疾病的醫療新可能。 對陳儀莊博士而言,神經細胞的小小世界,是人類之所以生老病死的大世界。圖/張語辰 小時候就想當科學家嗎?...
View Article技術宅如何拯救真實世界?這不是輕小說,是資料科學家陳伶志的專訪
用「資料科學」解決生活問題 2018 年後台灣國中小學生要學程式設計,如何「編寫」程式可以教,但如何「運用」程式就需要以人生經驗付學費。 本文專訪中研院資訊科學所陳伶志副研究員,擅長硬體組裝設計,也擅長分析資料數據,透過心路歷程為你揭曉:無論是孕婦和老人搭公車遇到的玩命關頭,或是氣喘兒遇到的 PM2.5 空污問題,都能用「硬體感測」結合「公開資料」找出對策。 陳伶志希望能用程式解決生活問題,...
View Article明明是做科學實驗,卻總有些難以解釋的怪癖和迷信?你並不孤單!
文/謝燦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無數次熬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地做著同一個實驗,然而實驗中起眼或者不起眼的變量和參數實在太多。你開始懷疑一切,開始每次改變小小的一點條件(雖然你可能覺得有些條件根本不應該影響到你的實驗結果),希望找到傳說中的金手指,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竟然奇蹟般地把煎熬了很久的實驗做出來了! 「把實驗做出來那一刻」的示意圖。圖/giphy...
View Article用統計學看股票投資:投資人理性嗎?「追高殺低」真能穩賺不賠?
「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 ──華爾街諺語 其中(股票投資)有哪些預期心理會和動能效應互相影響?本文專訪中研院統計所的何淮中研究員。 投資策略研究 「 2000...
View Article關於科學寫作的那些事:如何用文字駕馭繁瑣的科學知識?
作者 / 楊雅如 曾擔任環保基金會研究員,目前是斜槓主婦,網路寫作者。 準備好要開始寫作了嗎?圖/Pexels @pixabay 前科學生涯 (Science Careers) 雜誌編輯吉姆・奧斯丁(Jim Austin)...
View Article頭下腳上種植的「倒頭榕」為何還能生長呢?關於榕樹和它的民俗傳說
作者/ 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和《尋妖誌》的共同作者。 之前曾經介紹過茄苳樹,講到茄苳樹常被當作神明崇拜,民間也流傳著許多與之相關的傳奇故事。但講到被崇拜的大樹,可不能不提榕樹。...
View Article性別真的重要嗎?紀念跨性別科學家 Dr. Ben Barres
文/Jo 本文轉載自 queerology 原文標題《一位跨性別科學家之死 – 記 Dr. Ben Barres》 2017 年 12 月 27 日,當大家還在歡渡著聖誕新年假期,興致勃勃地準備迎接 2018 年的到來之時,我和我的同事們卻收到了一個噩耗──在學界裡備受尊崇的神經科學家本・巴雷斯博士(Dr. Ben Barres)不幸因末期胰臟癌逝世了。 左二為 Dr.Ben Barres...
View Article巨石陣用途新解:巨大音效系統?──《傷風敗俗文化史》
史前存在的任何建物,其生辰八字我們都只能猜個大概。學者相當篤定巨石陣(Stonehenge)的動工是在西元前三千年到兩千兩百年之間。這一來一往差了八百年,美國歷史都可以跑三遍了。但這還算好的,因為我們對於巨石陣一開始為什麼要蓋,我們連個大概都說不出來。 巨石陣:神主牌、天文曆、音效系統?...
View Article愛說垃圾話的酸民,到底哪裡來的勇氣?──《傷風敗俗文化史》
魯蛇看得起自己,溫拿看得起別人 康乃爾大學的大衛.鄧寧博士(David Dunning)顯然不會對 Jackmeioff 這種(垃圾話很多、充滿盲目自信的)網友的類型感到陌生。因為納悶「人類哪來的自信」,鄧寧博士在一九九九年跟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搭檔成為研究夥伴。他向我解釋說:...
View Article如何定奪機器人和動物的道德地位?屬性論和關係論的問題與侷限
隨著機器人的發展越來越快速,能否或是否賦予機器人道德地位(moral status),已成倫理學和技術哲學的經常爭論之一。 source:MaxPixel...
View Article捕捉野生台北人:如何利用手機訊號資料,研究川流不息的人潮?
採訪編輯/廖英凱 美術編輯/張語辰 中研院人社中心的詹大千團隊與遠傳電信合作,利用資料探勘技術,分析電信公司所統計的行動裝置網路訊號,藉以建立更準確的人群流動預測模型,有助了解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關係。 人,是會流動的...
View Article產後情緒低落、夫妻關係衝突不斷?面對「產後憂鬱」你不一定要為母則強
邱似齡 (慈恩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育有三個孩子、自稱刺蝟媽媽,希望能整合生命經驗與學術所學,提出貼近生活的感受與文獻,讓人學習更愛自己與照顧自己。) 這一天,幾個孩子同齡的好朋友聚會,聊起這幾年共同的生產經驗及夫妻生活,大家不約而同地發現,怎麼彼此間的夫妻關係,在孩子出生後的前三年,衝突達到最高峰。...
View Article釣到三隻「油錐」加贈水鬼一枚?漁釣界流傳的油錐傳說
林祉均|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成員,從小生長在新竹臨海的四代同堂家庭,對傳統習俗與鄉野奇談很感興趣,畢業於指南山下的中文系。 筆者在去年(2017)夏天的時候,在泛科學發表了《「拖人下水的是什麼?」文獻中的水鬼傳說》,自此對「水鬼」這個關鍵字就很感興趣;同年十二月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種叫做「油錐」的魚,如果釣客連續釣了三條將會將水鬼釣回家、帶來厄運;在本文中討論有關油錐的傳說,與此傳說可能形成的原因。...
View Article【Gene思書齋】鏽色可餐的一時之「鏽」
自從人類開始懂得使用各種金屬,文明的進程就無往不利,只是有個非常令人討厭的問題,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種金屬鏽蝕。除了金,常用的銀、銅、鐵都會生鏽,尤其是鐵鏽,迄今仍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不僅不美觀甚至還會危險。 人類為了防鏽和除鏽,想盡各種辦法。我親戚的公司代理某知名廠牌防鏽除鏽產品,據說是他們公司最賺錢的商品之一,不僅利潤暴高,在經濟景氣時,只要業績達標,廠商是 XO...
View Article